成龍捐獻古建 誰之幸事 誰之憾事?
自從宣布將收藏的4棟安徽古建捐給新加坡一大學后,成龍一直遭受質疑。2013年5月11日晚,成龍在央視《新聞1+1》中回應稱,他認為這些古建不是文物。如果不出意外,其余的古建將分別落戶北京、上海和香港。
這一晚,安徽人孟毅成有種莫名的失落感:“那些徽建再也回不了家了。”作為一名資深旅游策劃人,孟毅成發跡在黃山,出名在婺源,他始終在古徽州文化圈里做事,這也使得他對徽建以及徽文化感情很深。
當然,也有人表示成龍捐古建筑給新加坡,是給內地古建筑保護提了醒,有利于中國古建保護。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楊福泉評論說,當我們在痛心疾首地譴責外捐國家文物或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時,應深思怎樣珍惜和呵護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幸事?是憾事?眾說紛紜。
古建幸事
成龍捐屋
讓古建保護引發關注
日前,《新民晚報》發表評論說,大家關注的焦點,基本上在于究竟是應該把古建筑捐給新加坡大學,還是送回原地重建。然而,當換一個角度思考時,我們似乎也應該感謝成龍,正是他的名氣和影響力,才使得古建筑保護這個相對冷門的話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的確,近年來保護古建筑,似乎更像是一種口號。這些“上了年紀”的老宅子究竟在今天如何估量其價值?當老宅子與商業開發沖突的時候,怎么辦?住在老房子里的人想改善居住條件,怎么辦?有學者認為,不應過多糾結成龍買賣捐贈古建的對錯,他提醒了我們如何保護好現有的徽州古建。
多年以來,異地復建古建筑的案例并不少見。據報道,2011年安徽一家民俗博物館就從黃山地區整體搬遷復建7座徽州古建筑。由于徽州古民居大多年代久遠,且為磚木結構,火災及白蟻隱患比較突出,原址保護維修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因此包括安徽省博物館在內的一些機構,開始探索以異地復建的方式來保護古民居。然而,這種復建的形式究竟對保護古建筑作用幾何,公眾并沒有看到有關部門給出的評估。如果不是此次成龍要將古建筑送出國門,可能這個話題早已被人們忘記。
有網友撰文表示,從文物保護的角度看,包括古建筑在內的任何文化遺產的產生和延續,都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和文化土壤,脫離了它們的“故鄉”,也就降低了其意義和價值。但是,當古建筑面臨毀損、拆除時,異地搬遷復建或許也算是一種保護措施。當老房子的主人和國家都無力保護,財大氣粗如成龍者,買走老房子,并好好保存,也未必是壞事。
成龍收藏的這些古建筑何去何從,決定權當然在成龍手中。有學者表示,應該看到,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既要妥善保護又要永續利用,深入思考如何才能使古建筑生命長青,比僅僅討論其去留,更加有意義。
我們需要更多的成龍
來保護徽建
近年來,文物破壞一直是新聞熱點,大至一個古城的野蠻拆遷,小至單個古建筑的外流層出不窮。此外,不少地方文物保護理念落后,只對一些被認定為“X級保護”的文物進行保護,而對廣義的文物保護不夠。在這些情況下,有些人甚至產生了只有國外才能有效保護文物的極端觀點。
據了解,成龍的這批古建筑其實早在20年前就已經被拆解、運送到香港。就此有學者表示,如果成龍不自曝此事,有誰知道這樣一批有價值的古建筑早就已經“流失”了?其實,這批建筑在它被拆離原地的時候就已經差不多“死”了。文物價值也許還在,但一個古建筑的生命應該與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如果要從文物保護的角度計較,這筆賬20年前就該算了。“我們應該追問,當年是誰將這批古建筑賣掉的?他們難道不應當承擔責任嗎?成龍先生是有功的,他收藏并妥善保存了這批文物,并讓我們知道還有這樣一批文物存在。那么,還有多少這樣流落在外的文物不為人知呢?又有多少人現在還在拆解、販賣不可移動的文物呢?”
某網站圍繞此事發起了微博投票:成龍是否應該把古建捐給新加坡?投票結果顯示,約6成的網友支持成龍把古建捐給新加坡。還有網友表示,成龍將殘損的房屋構建收集并出資修復,這本身就是令人欽佩的行為,“我們需要更多的成龍來保護古建”。
徽派建筑多集中在以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以及江西省婺源縣等地組成的古徽州區域,以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為代表,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古民居,以黛瓦、粉壁、馬頭墻為表現特征,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是承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當地的文物保護專家表示,早些年,地方政府財政拿不出錢保護,對于應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皖南古民居,區縣一級也不敢將它們全部列入,因為列為保護單位,政府就應承擔相應的維護責任。
那么讓成龍來保護,不讓古建銷毀以致將來只能從照片上來欣賞,大部分網友表示支持成龍的古建保護與捐贈行為。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古建筑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在現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中國古建筑中的氣口——天井(多圖)
天井,在我國江南一帶的古民居及祠堂、廟宇中極為常見。老住宅區,房屋與房屋之間或與圍墻之間圍出的露天空地稱之為天井,是老宅采光、通風最主要的構造,同時它能使建筑空間更加靈活,構成美妙的環境景觀。【詳細】
留住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重開發、輕保護,使古建筑的傳統格局和風貌遭到破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