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城”看中國城市化前景
新型城市化一定是人的城市化,而非人造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源于人性,人造的城市化源于權力,所以新型城市化建設必將是一場人性與權力的博弈。
從中國的城市化趨勢看,2012年有兩個里程碑:其一是城市化率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達到52.45%;其二是高鐵網“四橫四縱”基本完成。國家發改委協調各相關機構共同草擬的“城鎮化發展規劃綱要”不久將公之于眾。據國家開發銀行規劃局的官員介紹,未來3年城鎮化的總投資需要25萬多億元,資金缺口高達11.7萬多億元!
城鎮化建設的巨額投資將投向哪些城市?這是每一個城市經營者都必須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已從投資+出口+消費的“三駕馬車”轉變為投資+消費的“雙輪驅動”之后,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決定著不同城市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于是就有了中國特色的城市經濟學—政策如風,貨幣如水,投資先導,消費隨行。
評價城市有三個座標:宜商、宜居、宜賓。有些城市宜商不宜居,有些城市宜居不宜賓,有些城市宜居、宜賓但不宜商。“三不靠”的城市很難有大發展,甚至會隨著人口外流而逐漸衰敗。上網搜一搜“鬼城”二字,從不久前媒體披露了鄂爾多斯(600295,股吧)“康巴什鬼城”之后,幾乎每月都會增加一兩個新的“鬼城”。近期上榜的有天津濱海的響螺灣,還有貴陽新城、海南瓊海、湖北十堰、遼寧營口、山東乳山和南通新區等。山東濰坊附近一個10萬人口的小鎮高價聘請同濟大學規劃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區,若將全鎮人都遷過去,人均建設用地也高達1000平方米!如此寬松的人口密度即使在歐洲也少見,而中國人多地少水更少,缺水的城市必須集約使用空間。目前,中國城鎮的人均建設用地約為130平方米,預計未來將逐步集約到人均100平方米以內。在我看來,這應該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底線,因為“一方水土一方人”,水資源和人均平原面積是城市化的客觀經濟約束條件,中國經濟萬萬不可重蹈當年“人定勝天”的覆轍。
我最近主講的“新財富理論”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國民經濟的城市化。以財富貨幣化和女性職業化為主線,現代都市突破了城墻的約束,形成了新的無形邊界:三功兩水一張網。所謂“三功”就是創造就業、創造財富、創造消費,“兩水一網”則是貨幣之水和自然之水再加一張交通網。因此在高鐵網基本建成之后,隨后必然是國家的經濟重組與每個城市的再定位。基于上述理論,我在2007年提出了未來中國城市的新版圖:兩大超級都市圈(京津冀和長三角),一條金蛇狂舞(港深廣珠澳向兩側延伸到海南島和福建海西),五顆內陸明珠(成都,重慶,武漢,西安,沈陽-大連同城)。這張“金氏地圖”預計將在中國城市化基本完成之時(2025~2030年)實現。
如今再增加5個集聚千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群:1.膠東半島(青島煙臺威海);2.中原群(鄭州洛陽開封);3.海西群(廈門漳州泉州);4.哈長群(哈爾濱長春);5.江淮群。因為,城市群或都市圈是現代都市經濟的空間組織形態,通常是以1~3個城市為核心建立一張交通網,在城際交通和人口流動中逐步實現同城生活。但同城化并不排斥獨立的行政區劃,比如,日本的大東京涵蓋47個一級政府,美國的大洛杉磯囊括131個城市,法國的大巴黎是由一市七省組成的。
新型城市化一定是人的城市化,而非人造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源于人性,人造的城市化源于權力,所以新型城市化建設必將是一場人性與權力的博弈。在這呼嘯而來的利益紛爭之中,最終占主導的力量必然是人性超越權力,水土征服人心。人流錢流逐水流,一方水土一方人!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