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城市規劃何時不再"變臉"
看川劇“變臉”,演員的精湛技藝總讓人贊嘆不已;而城市建設中的“變臉”,卻屢屢令人痛心,最新案例發生在南京。
據《人民日報》報道,南京市一道長約1.2公里的防洪江堤,去年三四月剛進行了綠化,但市民近日發現,長勢良好的綠化帶,被鏟得只剩黃土。
報道進一步援引相關部門的解釋稱,此處綠化帶是水利部門去年加固改造江堤時,耗費七八十萬元建成的。如今,其他部門為打造更高檔次的濱江風光帶,把之前的綠化鏟掉,要換成“檔次更高”的綠化植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水利部門在履行本職工作之外,綠化江堤,也是為了美化環境、方便市民休閑;而作為南京市十二五規劃內容之一,濱江兩岸百里風光帶要打造成濱江門戶地、市民休憩地、游客目的地,形成休閑景觀名片。二者都是為了把南京建設得更美,似乎都沒問題,但拆拆建建、重復建設的后果,是一年前才投入的數十萬元公帑打了水漂,大量物力、人力付之東流,如此提檔升級的城市建設,代價未免太大。
據稱,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該地段缺乏統一的長遠規劃,建設隨意性較大。
一公里多的地段,就因規劃“撞車”而產生較大浪費,而濱江風光帶長達58公里,還有沒有或者說還會不會出現類似情況,這實在令人擔心。
當然,更令人擔心的還在于,城市規劃“撞車”導致重復建設和浪費的現象,并非南京獨有,全國十分普遍。
比如公眾司空見慣的隨意“開腸破肚”:無論城市大小,不論主干道還是次干道,都有剛鋪完水管又被挖開鋪設電纜,不久再次挖開鋪設燃氣管線的事兒發生。
比如各地愈演愈烈的“短命建筑”:使用壽命高達四五十年乃至更久的高樓大廈、高架橋、立交橋,才使用十數年甚至幾年,就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大型廣場剛鋪設完畢,又傳來要被改建的聲音……住建部官員曾披露,中國建筑的平均壽命只能維持25~30年,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
“開腸破肚”、“短命建筑”,城市建設和管理“變臉”不斷,由此帶來巨大的浪費和破壞。僅以“短命建筑”為例,它不僅消耗了巨量資源,讓巨額社會財富白白流失,給各地政府帶來高昂的行政成本,還產生大量建筑垃圾,給生態環境帶來威脅。
而城市建設和管理“變臉”不斷,實則是規劃“變臉”不斷的結果。
“開腸破肚”不斷,在于城市規劃體系欠清晰,源頭缺乏統一的長遠規劃,導致分散的部門規劃較多、規劃交疊現象嚴重,這與南京江堤綠化的命運類似;“短命建筑”頻現,則在于城市規劃變味,在一些地方變成“橡皮泥”,高低凹凸任捏,如長官意志下的“政績規劃”、利益驅動下的“商人規劃”、盲目崇洋下的“過度規劃”、缺乏法制意識下的“隨意規劃”。
規劃是城鄉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小到一座村莊,大到一座城市,都離不開規劃先行。中國各地并不缺規劃,但各種規劃在創造出讓人眼花繚亂的發展成果的同時,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也備受挑戰。其后果,不僅讓浪費如影隨形、破壞不可避免,更會傷害政府公信與權威。
5年前施行的《城鄉規劃法》明文規定遏制規劃隨意性,不過事實證明有關規定成了一紙空文。如今城鎮化建設提速,在此特殊歷史階段,城市建設和管理不能再踏上“沒有航標的河流”,規劃的作用尤為重要。
如何強化法律條文和執行力,提升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與法律約束力,讓規劃盡早走出像橡皮泥那樣被隨意揉捏的窘境,讓規劃真正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值得深思。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