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深處之平谷國際桃花音樂節
從“桃”到“花”
5月8日,歷時21天的第15屆“平谷國際桃花音樂節”落下帷幕。
一個農業節慶活動如何演變成了流行文化的狂歡節?記者走訪平谷,梳理桃花節15年的歷程,一個傳統農業大區轉型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走向新興的音樂文化產業聚集區的發展脈絡逐漸呈現出來。
從“桃”到“花”
平谷出大桃。
“全國最好的大桃在平谷,平谷最好的大桃在后北宮!”5月7日,平谷大華山鎮后北宮村支部書記王興臣帶著記者圍著全村6000畝桃園轉了一圈,路過村口“天下大桃第一村”的標牌時,老王自信滿滿地說。
這話不假。論面積,平谷區22萬畝桃樹,是上海吉尼斯認證的“世界最大桃園”;論品質,平谷鮮桃個大汁濃,聞名遐邇,而后北宮村又是平谷大桃的發源地,所以,“天下第一”的牌子立了十幾年,還真沒人來挑戰。
據說,后北宮種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年間,那時候是專供紫禁城的“貢桃”。王興臣說,打他記事起,也就是上世紀60年代,村東頭有五六畝地的“實驗田”種著果林研究所的桃樹,“據說那些桃都是作為國禮送給外賓的,”他說,“我們這兒是沙土地,水質好,又背靠大山,地理環境得天獨厚。”
北京人最熟悉的“大久保”就出自后北宮。上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的村支部書記岳長文帶著大伙兒率先打破“以糧為綱”的束縛,從果林研究所引種了“大久保”,一斤賣到兩三毛錢,比糧食值錢多了。1985年,責任田一分到戶,大伙兒全種上了桃樹,全村桃樹面積一下子躍升到2500畝。到了秋天,問題來了,這么多桃往哪兒賣啊?王興臣說,“當時的農民也都老實,就是坐在地頭等,桃是‘隔夜愁’啊,賣不掉,成筐爛。”
1992年,“第一屆大華山桃花節”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舉辦的,“說白了,就是為了擴大知名度,幫助賣桃。”王興臣當時就在村委會工作,他記得清楚,村口掛了個大紅橫幅,搭起了舞臺,還請了評劇班子唱戲,震天的鑼鼓聲引得全村人聚在村口。一輛輛大轎車開進村,有掛著相機、拿著畫板的攝影師、書畫家,還有圍著鄉親問這問那的記者們。
到了秋天,果真見到了成效。老桃農范立文說,最深的印象就是:南方人來了。以前販桃的本地人都是騎自行車、三輪車來收桃。那年秋天,桃販都是大陣勢,載重十幾噸的大貨車停在地頭,車上下來的人四川口音,揣著大把的現金,一收就是上萬斤,幾十畝的桃一下“包圓”。這下果農樂了,坐在地頭就把桃賣了。
1999年,平谷區大桃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2萬畝,年產大桃1億公斤,占北京市場的半壁江山,年出口1300萬公斤。
桃不愁賣了,“桃花節”漸漸有了新功能——擴大交往、招商引資。1999年,大華山桃花節正式更名為“平谷國際桃花節”,這以后的幾年,還一度更名為“平谷國際桃花煙花節”。經貿洽談成為每屆桃花節的重點內容,每年都有百余個簽約項目,旺旺食品、韓資汽車配件企業、千喜鶴食品等大型企業陸續落戶平谷。大項目落地,平谷區二產超過一產,經濟實力壯大起來。
記者隨王興臣來到村外的小金山,爬上山坡,放眼望去,一片桃花海。“五一”小長假,沿路擠滿了來看花的人。王興臣說,以前村里最熱鬧的是八九月份賣桃季,這些年,春天也熱鬧起來,賞花的游客每天以上萬計。
果農王雪琴說了個故事:一天,正在園里剪枝,兩個城里來的漂亮姑娘纏住了她,非要買幾枝桃花,“我當時一口回絕,這花秋天要結果的!現在想來可笑,當時真夠軸的!”第二年,她腦子活泛了,培育了幾十盆桃花盆景被一搶而空。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北京平谷區計劃沿泃河建十個生態休閑公園
日前,記者從平谷區“兩會”獲悉,平谷計劃沿泃河建設十個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閑公園,打造濱水休閑空間,承接綠色產業,實現全域公園化。同時,通過聯合天津薊縣、河北廊坊北三縣共建京津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共同構筑首都東北部生態屏障。【詳細】
北京園林院作品:平谷新城濱河森林公園景觀項目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園林和景觀設計分會2015年度“計成獎”評審工作于6月19日落下帷幕,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六個設計項目榮登獲獎名單,平谷新城濱河森林公園景觀項目便是其中之一,因其設計讓原有場地煥發生機喜獲“計成獎”二等獎。【詳細】
北京平谷桃花音樂節開幕 可賞世界級桃花景觀
“五一”小長假即將到來,風和日麗的五月是人們出游的好時節,為了吸引更多天津游客前往平谷旅游,4月18日至5月8日,北京平谷將舉辦第十五屆國際桃花音樂節,音樂節上精彩紛呈的10大亮...【詳細】
平谷園林綠化局長:平谷區森林覆蓋率超歐洲國家
由中國新聞網與網易組成的網絡媒體“走轉改”報道小組深入北京市平谷區基層,就該區建設“幸福平谷 五谷豐登”的新形象、打造“生態綠谷”展開采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