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鮮花店一半現虧損 原因:花店面臨轉型難關
近期,江城的各大鮮花市場生意下滑,遭遇了“寒冬”。由于會務用花需求明顯減少,不少花店的鮮切花和大型綠植的銷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一半以上。市場消費“風向”轉變,江城一半以上的花店虧本,面臨轉型難關。
探訪:江城花店半數虧本
近日,記者走訪了武昌和漢口的多個鮮花市場,門店的生意都比平常清淡很多,看花的不多,買花的人更少,老板們吐槽:“今年生意難做。”會務用花量的急劇減少,讓江城花商感到陣陣寒意。
“過去十分緊俏的百合、扶郎等擺臺用花,現在幾天賣不動一單生意,往年這時候早賣光了”。雄楚大道武漢花卉市場內綠靜環境園藝的老板告訴記者,以前會務用花會占一半左右,現在主要靠散客支撐,利潤下滑了一半。“去年三四月份一天營業額可以達到3000多元,今年好的時候一天賣1000多元,遇到雨天甚至都開不了張。”
在該市場內,有幾個商戶已經打出了轉讓信息。武漢果果花卉園藝經營部老板稱,去年經常訂貨的一些老客戶,今年一個電話都沒有,生意怎么好得起來?他指著幾盆春節進回的“鴻運當頭”告訴記者,去年一盆“鴻運當頭”賣200多元一盆還經常斷貨,今年100元一盆都賣不出去。
據了解,今年武漢市內的球場街、單洞、元寶山等鮮花市場的生意均不如往年,鮮花、綠植的銷售和租擺生意紛紛遇冷。在漢口解放大道的單洞鮮花市場內,記者沒有看到往日的繁忙與嘈雜。地面上少了被剪下的花莖或是用于打包的紙盒,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的路面。宇凡花卉的孫老板是該市場的批發大戶,他的店內一改往日堆放的大量百合、睡蓮等品種,多了不少了白色菊花。“今年是我賣花十五年來生意最差的一年,營業額少了20%~30%。”
原因:花店面臨轉型難關
面對今年冷清的花市情況,不少鮮花老板也開始思考轉型問題,爭取在洗牌的契機中站穩腳跟。目前,不少花店都在爭搶婚慶鮮花市場這塊蛋糕,也有部分花店側重轉向網店經營。
雄楚大道元寶山的花店一條街上,大部分店鋪門口都打上婚慶公司的招牌,提供新娘頭花、捧花、花車布置等服務,有的還增設婚禮攝像、司儀等業務。
“現在大家扎堆轉向門檻較低的婚慶,花都差不多,只能打價格戰。”經營花店二十多年的徐女士告訴記者,她去年開始跟婚慶公司合作,主要做婚禮現場的花飾和婚車的扎花。“很多花店聲稱2000元就能搞定婚慶用花,新人當然會選擇便宜的。其實在細節上偷工減料,鮮花變少了,有的會用假花代替,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徐女士認為,武漢市小花店越來越多,但形成規模的不多,花店之間比的不是質量,而是不斷壓低價格,“這樣的競爭是惡性循環,如果一味的降低價格,會把這個行業規矩都攪亂,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
花店同質化的背后,人員流失嚴重是困擾著花店業的轉型。徐女士告訴記者,她已經很多年不請學徒了,扎花入門挺快,一般三個多月就可學會,很多人做一段時間后就自己開店,又多了一個打價格戰的對手。“扎花這門手藝學會容易,學精難,短時間培訓出來的學徒做了花店老板,花店的質量也提不上去。”
展望:個人消費市場潛力大
一方面是價格戰壓低利潤,一方面是小花店扎堆,如何能沖出重圍呢?營銷專家支招稱,江城花店應走品牌化路線,個人消費市場還有很大潛力可挖,應學會引導消費來開拓市場。
“相比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武漢精致有特色的花店少之又少,消費層次比較單一,全靠節假日賺一把。”洪山廣場花鳥市場的花店老板成女士說,“我們去昆明都不會進非常貴的玫瑰,進回來也賣不動。”成女士擔心,把重心放在個人市場的話,武漢,鮮花的消費觀念待轉變,消費能力暫時難以跟上。
武漢青年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智剛分析稱,目前正是江城花商洗牌的機會,有實力的花店要走品牌化路線,拉開消費層次,引導消費潮流。“現在鮮花零售業都以低價競爭,必定不會長久。如果能發揮品牌效應,買花賺的就不只是成本價,而是服務、包裝、花藝等綜合價值,利潤點將會大幅提高。”
“個人和家庭消費市場還有很大潛力,在社區附近開店,經營適合家庭栽種的觀賞花。”武漢市青年創業中心主任張福宏介紹,目前武漢花店盈利全靠“節日”,是一種被動的主題營銷。平日消費更需要花店主動設計主題,來吸引消費者購物。“不是不買花,是平時沒理由買花。花店要學會找噱頭,等顧客來消費的觀點已經過時了。”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武漢黃鶴樓景區周邊立體整治見成效
2018年5月4日,再登黃鶴樓,蛇山風景如畫。【詳細】
武漢將建一批復合型郊野公園
近日,市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武漢將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以農業體驗、垂釣等生態觀光休閑等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旅游向多業態、高品質轉型。【詳細】
武漢東湖將建植物園湖底通道(圖)
植物園通道起于現魯磨路上風箏山以北處,下穿東湖隧道后在植物園和湖岸鷹咀之間入湖,止于三環線花城立交,全長約4.34公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