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南京分類考核引導特色規劃推進城鎮化
南京城鎮化升級之路系列報道之三
新一輪城鎮化熱潮涌動,對“千鎮一面”、“千村一面”的擔心也隨之與日俱增。
“美麗鄉村不能照葫蘆畫瓢,最終像過去長期存在的‘千城一面’一樣,出現‘千村一面’。”市領導說。
“‘千城一面’是中國城市之殤。”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京祥說,“這輪新型城鎮化一定要從規劃就開始,彰顯每個鎮村骨子里的特色。”
農民口碑融入城市設計
在市規劃局,記者看到了新鮮出爐的《江寧橫溪街道特色資源名錄》。這部1000多頁的“大塊頭”是規劃部門歷時一年,在橫溪進行南京市農村地區特色資源普查試點的成果。
最終的132項特色資源名錄中,有87個是首次被發現和認定。村民們為記者回憶了這次與眾不同的調查——以村為單位開座談會,讓村民說一說啥是村里最有特色的東西。不論大小、不論古今、只論特色。
甘泉湖村的紅星水庫、西陽村的船娘舞、安民村的水稻和西甜瓜、石塘村村口的牌樓,還有小丹陽人祖祖輩輩愛吃的羊肉面,就這樣從農民的口碑中一躍登上了“大雅之堂”。
“我們規劃的新市鎮,要是農民歡迎的新市鎮。誰會比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更知道本地的特色呢?”市規劃局城鄉統籌處處長王耀南說,通過這次普查可以看出,南京農村地區特色資源囊括了傳統建筑風貌、優秀建筑藝術、傳統民風民俗、鄉村特色產業和原始空間形態等當地代表性的特征。
下一步,這些特色資源將在新市鎮和新社區的規劃中彰顯出來,并借助城市設計直觀地展示在公眾面前。市農工委副書記時新峰向記者證實,今年試點街鎮的城市設計模型將完成。屆時每個街鎮的特色會一目了然,該建設怎樣的新市鎮,官員心中有數,百姓也看得懂。
分類考核引導特色規劃
城鎮化進程到了哪里,規劃必然延伸到哪里。2010年,南京在全國較早提出城鄉統籌一體化的戰略思路,籌謀建立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鎮—新社區的新型五級城鎮結構。五級結構中,新市鎮新社區成為這輪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
在大規模鎮村合并、土地整理過程中,新市鎮、新社區要保留什么、更新什么、提升什么、彰顯什么、發展什么……這一系列問題擺在規劃師面前。新市鎮新社區規劃遠非“把城市縮小搬到鎮上”那么簡單。
“復雜就在于南京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王耀南說,城鎮化進程中,南京的市情與蘇南不同。在縣域經濟強大的蘇南地區,工業化主導了城鎮化的進程。一個通常的模式是規劃建設一個開發區,招徠制造業項目,然后園區代替村莊,農民變為工人。而南京縣域經濟相對薄弱,大城市之外就是大農村,工業化程度低,生態本底和文化特色卻保留完整。
南京有100萬畝高標準糧田、100萬畝經濟林果、100萬畝高效養殖和50萬畝標準化菜地,這些誰都不能動。此外,64萬農戶中還有相當部分的意愿是留在農村。走蘇南的模式肯定不行。
張京祥也在關注南京在新一輪城鎮化中怎么走。他認為,2011年開始實施的郊縣街鎮分類考核是關鍵的戰略之舉。“分類考核的價值就在于明白告訴官員,什么是特色哪些是優質資源,你就發展什么,而不是工業這一條路。這個問題通了,新型城鎮化就一通百通。”
鎮村規劃補齊南京短腿
有特色,新市鎮新社區才有靈魂。文化、生態、特色產業被注入新的鎮村規劃,在南京規劃的版圖上,正在“蝶變”出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新市鎮和新社區。
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經完成涉農鎮街總體規劃40項,新市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42項、新社區規劃607項。
從去年11月開始,南京又啟動了美麗鄉村示范區的規劃編制工作。到2015年,將建成1600平方公里的示范區,占市域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在規劃領域,如果把南京比作一個人,過去城市規劃這條腿正常,但鎮村規劃這條腿短。這輪城鄉統籌把村鎮規劃這條腿拉長了,和另一條腿一樣長。腿拉長了但是還是細的,下面就是要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實施,讓這條細腿長粗,這樣我們南京才真正成為完整健全的人。這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最終目標。”王耀南說。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南京鼓勵利用城市地下空間
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自12月25日起至12月30日前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意見。《辦法》明確,地下空間優先用于建設地下通道、市政工程等。鼓勵建設商業、工業、倉【詳細】
南京創意設計周中外設計師探討城市規劃
11月20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南京創意設計中心、世界知名城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