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能為新型城市化做什么?
廣州正在推行“三規合一”的工作,南沙正是試點之一。相比于天河、蘿崗等區域,南沙屬于后發展區域,“三規合一”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起統籌考慮,相比于舊有各顧各的規劃方式,“三規合一”是一種新型城市化的方式,對于南沙而言,也是新的發展方向與機會。
如果說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經濟中心,那么廣州就是市場中心了。南沙應該在“三規合一”的大背景之下,以總體規劃中的“近期建設安排”作為切入口,更合理地布局配置各種資源,特別是各種市場資源,推動廣州進一步增強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力。
一、南沙當前可以做什么?可以優先造一座“軟城”。
通觀整個廣州市的發展,可概括為“硬件發達、軟件偏弱”,“勞力有余、智力不足”。廣州兩千年來一直是貿易城市,從來都不欠缺海外貿易網絡,近二十年來的“工業重型化”以及“城市化”過程,使廣州在各項重大基礎設施及工業投資等方面也毫不示弱。但廣州長久以來,一直比較缺乏持久性的、系統性的、亮點突出的城市營銷,在全球城市與產業競爭焦點日益轉向品牌競爭的今天,在營銷方面的短板,其危害可能是致命性的。
近二十年來,由于在“工業重型化”與“城市化”兩個方面的進展,廣州變得比較“硬”了,但在城市軟件方面一直不足,城市形象是一個薄弱之處。如何在所有“軟”的方面找到突破口,找出適合自身的擅長之處,并堅持下去,恐怕才是廣州市在“后改革三十年”階段的真正要務。廣州未來發展應該軟硬兼施,南沙正好可以優先造一座“軟城”。
例如,在最新一輪國家級新區政策的允許之下,南沙新區可以申請部分類似于自由港的關稅政策,并部分地采用香港的市場監管體系,同時在CEPA基礎上吸引更多的香港企業與商家到南沙創業就業,并利用到香港的“一簽多行”政策吸引更多人口聚集到南沙,使南沙成為一個吸引創新人才與產業的“創新天堂”。
二、南沙爭議,反映廣州變化。
南沙爭議的時代背景與邏輯,其實在于當年的“大廣州”戰略“東進、西聯、南拓、北優”,在這當中“東進”與“南拓”是主要發展方向。回顧2000年以來十年的發展,“南拓”軸是實軸,包括新機場、新火車站、新港口、新會展、大學城、亞運城等在內的過千億的、真正實質性的政府投資都是沿南北走向,這些政府投資正需要時間讓市場來消化。相比之下,“東進”軸在這十年間實質性的投資并不多,“東進”軸是一條虛軸,直到09年中新知識城在東部落戶,而東西走向的“港深莞穗佛”經濟走廊正是廣州傳統上的經濟發展軸。這里頭是否意味著一些變化?
南沙發展之辯,也反映出廣州要轉型升級的現實,石化、汽車、電子等廣州三大支柱產業都呈現下滑趨勢,房地產業更受到國家調控政策所制約。經歷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四大盛會的中國城市,在城市建設投資、城市面貌改善等方面一躍千里,隨著四大盛會的落幕,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強度(一定時間內的投資建設壓力)得到了緩解,可以也應該騰出精力來思考更長遠的問題,土地財政是否還能繼續,“后盛會”時代城市應該如何發展,顯然是已經擺上臺面的大問題。廣州可用的建設用地不多了,廣州總面積超過7400平方公里,但可建設使用的平地只有600平方公里,按目前的建設開發速度,大概13年到14年就用完,當前廣州建設用地利用強度達到22.1%,而國外通行的宜居城市環境是不超過30%。另外,廣州三舊改造用地規模共有494.1平方公里,但當前的拆遷安置成本也越來越高。
三、南沙發展可以為廣州新型城市化做些什么?
廣州要走新型城市化之路,最新公布了“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區,三個副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總體規劃以及全域功能規劃。作為新城區,南沙發展的動力從何而來?發展南沙應該從行政推力轉向混合推力。
應該說,不論是廣州還是中國,在過去至少十年時間,行政推力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但是隨著現有區域開發的逐漸飽和,行政推力的作用開始減弱。廣州相比于北京、上海,行政推力的減弱尤為明顯。很明顯的例子是珠江新城,廣州市一直希望推進“總部經濟”,但事實上珠江新城“總部經濟”現在基本上是民企總部、央企地方性總部、外企辦事處總部等,其中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并不是單靠行政推力就能吸引過來,而必須考慮混合推力。南沙未來的發展所吸引的機構類型估計也會是民企、外企、國企的混合結構。區域發展如何從行政推力轉向混合推力,其實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需要研究與解決的問題。南沙區域投融資體制的探索只是第一步,未來還需要更多的摸索。
港澳因素,無論是從政治方面,還是從經濟、產業方面,都是南沙發展繞不過去的影響因素,那么南沙還可以打出什么概念牌呢?改革開放三十年,香港的制造業不斷北移至珠三角,而香港自身向“服務經濟”發展,發展出具有世界級水準的工商服務業,珠三角各城市的“制造經濟”則壯大成為“世界工廠”。如果珠三角的“制造經濟”直接向“服務經濟”方向升級,恐怕很難與香港的“服務經濟”正面競爭,搞不好,還可能會在區域內部斗得兩敗俱傷。知識城項目進來,預示著,“知識經濟”更有可能成為廣州未來的戰略選擇。如果廣州向“知識經濟”方向發展,再加上作為“知識經濟”早期探索者的深圳,可望形成穗深“創新走廊”,與珠三角的“制造經濟”以及香港的“服務經濟”形成強力推動區域發展的三架馬車。
四、發展南沙的意義
發展南沙這樣的地方有何意義?目前還真的說不上什么實質性的東西來,但我認為,至少應該促進珠三角未來的發展走向“北山,中軸,南灣”的格局。北山,是指北部的生態山林區。中軸,是指傳統的“港深莞穗佛”經濟走廊。南灣,是指珠三角宜居灣區,包括了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深圳前海等。珠三角各城市應該在“軸線”上競爭,在“山區”與“灣區”上合作。傳統的“港深莞穗佛”經濟走廊本來就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也反映出市場經濟活躍的事實,而“山區”的自然生態屏障則需要各個城市通力合作去保護,“灣區”的宜居環境也需要從整體出發,保護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
珠三角灣區,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深圳前海等,如果單獨來看,其實可以說是一些偏僻、破碎的地方。小珠三角經濟區的特點在于在一省轄區之內(長三角是兩省一市,環渤海是三省一市,或更多),但是過往三十年的城市競爭基本上淹沒了這個特點,是否會有一種新機制促成區域合作?
發展南沙,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在時間軸上,是在新時期進行新一輪體制創新的探索,而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則是上一輪體制創新的集大成者。在空間軸上,是珠三角經濟區向南往珠三角灣區發展,向北協調粵東、西、北山區共同發展的重要支點之一,也是中國能否真正出現世界級城市群帶的一種探索。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航拍廣州最大的濕地公園——南沙濕地公園
南沙濕地公園位于廣州市最南端,地處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區萬頃沙鎮十八涌與十九涌之間,總面積約10000畝,是廣州市最大的濕地公園,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觀賞荷花荷葉的好去處。【詳細】
第二屆“設計城市”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11月24日,由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華南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