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意大利公眾如何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在其歷史發展中創造的結果,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各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是世界各族民眾共同的文化財富。世界各族民眾既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也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主人。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程度,是各國文化遺產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從根本上決定著各國文化遺產的命運。作為世界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意大利在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研究意大利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對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意大利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情況
意大利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西方文明中最有代表性的古跡大約有60%~70%集中在意大利。截至目前,意大利仍是全世界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保護數量眾多的文化遺產,光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發動公眾積極參與遺產保護,是意大利的重要經驗。目前,在意大利,保護遺產已成為一種民族自覺和時尚。例如在羅馬,無論是干道旁,還是民居前后,都能看到古代留下的一段“殘墻”,半個“門洞”;甚至在市中心的臺伯河上一座橋梁的旁邊,還保存著廢棄的“橋墩”……正是基于這種民族自覺,多年來,意大利在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意大利模式”,即由公共部門制定相關遺產保護的規章制度并負責保護文物古跡,私人和企業來經營管理和利用這些古跡,在保護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作用。其中,公眾參與是“意大利模式”的核心內容。
二、意大利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
意大利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是意大利政府和公眾在長期的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互動的結果。歸納起來,這種經驗主要集中在重視吸引公眾參與遺產社會教育、加強公眾參與遺產保護法律建設、保障公眾參與遺產保護渠道等三個方面。其中,社會教育是公眾參與的內因,法律和渠道建設是公眾參與的外因。內外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公眾積極參與遺產保護的良好局面。
1.重視吸引公眾參與遺產社會教育
意大利充分發揮自身的遺產優勢,通過教育來提高居民的遺產保護意識。為了營造“人人了解遺產、人人愛護遺產”的環境和氛圍,意大利政府采取多種措施,使遺產景區門票一直保持在相對較低的價位。在意大利,最貴的遺產景區門票價格也不足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一般情況下,門票價格在8至10歐元之間,并對老年人、未成年人、學生等群體有各種優惠政策,同時在各種節日或紀念日實行門票減免。從1997年開始,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舉行“文化遺產周”活動,免費開放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地,包括國家博物館、考古博物館、藝術畫廊、文物古跡、著名別墅和建筑,甚至包括歷史悠久的總統府、議會大廈。在此期間,文化遺產部還舉辦如音樂會、研討會等數百項與文化、歷史有關的活動。意大利人認為,熱愛文化、珍惜文物的觀念必須“從娃娃抓起”。在意大利,經常可以看到有組織的一群群大、中、小學生在參觀古建筑、古文物,并認真地做著筆記。教師帶著他們認真地講解,規定參觀完后還要考試。通過參觀學習,學生們對歷史知識有了系統地了解,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得以提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遺產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2.加強公眾參與遺產保護法律建設
意大利政府認為,文化遺產關系到民族特色,是國家魅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把保護文化遺產定為長期國策,頒布了嚴格的法律進行規范。1996年意大利通過法律規定,將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為文物保護的資金,僅這一項每年可有15億歐元的經費。2000年意大利頒布《資助文化產業優惠法》,規定企業投入文化資源產業的資金一律不計入企業應繳稅款的收入基數,即企業可以不為那部分資金納稅。2004年意大利頒布的《文化遺產與景觀法典》的總則明確規定,“意大利共和國鼓勵和支持國民以個體或組織的形式參與強化文化遺產的工作”。該法第113條規定,“私人為強化私有文化財產而發起相關活動和建立相關設施可得到國家、大區和其他地方政府部門的資助,資助的額度要視所涉及的文化財產的重要性而定”。該法除實施刺激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外,還通過取消文化遺產繼承稅,免除文物修復材料增值稅,對文化遺產工程贊助者給以稅收優惠等政策,由此來解決遺產保護資金不足的問題。意大利《文化和自然遺產法》也規定,對于發現和報告文物的個人和團體,國家給予一定的獎勵,獎勵金額一般是所報文物價值的10%。稅收政策上的優惠促使一些意大利國內外企業慷慨解囊,積極贊助。比如,位于米蘭圣瑪麗亞教堂里的達·芬奇名畫《最后的晚餐》,最后一次修復就是由意大利奧利維蒂計算機公司贊助的;意大利著名皮具品牌企業托德斯參與羅馬斗獸場的修繕工作,項目資金達2500萬歐元;法國著名的奢侈品集團路易威登和羅馬市政府達成合作協議,出資250萬歐元用于修繕羅馬古城市中心的鵝卵石街道路面。
3.保障公眾參與遺產保護渠道
只有在相應的參與渠道保障之下,公眾才能將自己在遺產保護問題上萌發的意見和建議轉化為實際的參與行為。對此,意大利的經驗主要是:重視遺產保護民間組織建設和獨創遺產“領養人”制度。
意大利有許多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民間組織,成員結構不同,參與遺產保護的功能也各有千秋,或側重保護,或負責策劃,或擅長評估。這些民間組織定期舉行會議,進行討論,并寫出意見書供遺產所在地政府及國家文化遺產部參考。而政府也對他們的積極工作也給予肯定。意大利法律規定,凡涉及到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內的建筑改造、街區拆遷及重建等事宜,政府必須取得當地有關社團組織的同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意大利共有“我們的意大利”“意大利古宅協會”“意大利古環境協會”“意大利藝術品自愿保護者聯合會”“意大利歷史建筑協會”“意大利考古俱樂部”“意大利環境基金會”“博物館之友”意大利協會聯盟等八個較大的保護文化自然遺產民間組織。“我們的意大利”成立于1955年,是最大的全國性團體組織,其在國內外有100多個分部,十幾萬會員,其中有些會員遍布國會和法律界,可以對政府施加影響。“我們的意大利”有資料機構、研究機構、出版機構和教育機構。自成立以來,它為意大利的古舊建筑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爭取國會通過了保護彼斯頓、古希臘遺址和威尼斯水城的法規,通過了保護各城市的歷史中心的法規,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參與活動有兩件:一是挫敗了很有勢力的一批房地產投資商,促使國家制定法律,把羅馬城外的古阿庇亞大道兩側保留為國家公園,不許再造房子;二是使國家制定法律,規定凡有一定歷史的城市規劃,都要有總建筑師、總文物保護師和總考古監督三個人聯合簽署才有效。
為了緩解文保經費不足的問題,從1994年起,意大利政府開始將一些博物館、古跡、遺址等逐步租讓給私人資本管理,但是國家掌握所有權、開發權和監督保護權,其重要的人事任免、票價、開放時間也由國家文化遺產部決定,但最長期限不得超過99年,即政府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維護之后,為使其能得到持續性的、周全的保護,政府為其找一個合適的“領養人”,這個領養人可以是個人、非營利性組織或者營利性公司。“領養人”對文化遺產有使用權和一定的內部改造權,但是外觀絕對不能變;“領養人”對其進行日常的維護。因為有了固定的維護人、維護方式,有比較穩定的資金支持,這些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保存下去。如建造于17世紀的意大利財政部大樓,現在仍在使用,而其第一任財政部長用過的一個橡木寫字臺,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并被后任的部長們繼續使用。這種管理模式不但調動了公眾參與文化遺產管理和經營的積極性,而且將公眾利益、公眾服務放在了文化遺產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使得國家要求的保護約束和“領養人”的主動保護要求能在一個較為開放、自由的空間中相互交流,在實際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中,真正使公眾產生了自發的保護意識,并且能使這種意識通過法制保障和具體途徑轉化為實際行動。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建設探討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是指以重要文化遺產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遴選,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突出公益性,開放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