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松:生態文明不等于生態環境建設
第五屆中國綠色發展高層論壇21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辦。以下為王如松在論壇上的發言摘要:
王如松認為:生態是聯結生物與環境、人與自然、局部與整體、眼前和長遠的一種關系、機理、狀態和過程; 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生產之術、生活之理和生命之魂。環境為體、經濟為用、文化為常、生態為綱。而中國就要走一條“生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五位一體;文明貫穿認知、體制、物態、心態四文一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談到“城市與綠色發展”時,王如松說,生態文明不等于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是發展的物質基礎,包括物質代謝環境 、生態服務環境 、生物共生環境、社會生態環境 、區域發展環境。生態文明則是發展的上層建筑,包括人與環境的耦合關系 、進化過程、融合機理、和諧狀態以及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倫理和文化素養等。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人的綠化。
王如松認為,小康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功能測度指標包括以下幾點:自然需水占用率:指城市生產、生活用水占用的原用于維持本土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功能的水資源量的比例,一般應低于35%;生態服務用地率:指建成區內城市農業、林業、綠地、濕地及自然保護地面積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之比,一般應不低于建設用地的兩倍,非工程性硬化地表不超過建成區面積的20%;生態能源利用率:地熱、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一般不低于10%,強熱島效應地區(溫差超過2℃)面積率, 一般不超過10%;生物多樣性保證率:本地物種比例一般不低于65%,生物多樣性逐年上升至健康生態系統水平;生態代謝循環率: 城市代謝中可再生物資的循環再生率,產品生命周期設計率,產業及園區生命周期管理率逐年上升至發達國家的中上水平。
王如松提出,城市要實現綠色發展,有十個方面的指標:
1、健全的腎肺生態
城市非工程開曠地表100% 可滲水透綠,屋頂和立面綠化、綠地兼濕地功能,濕地兼生態給排水功能,社區內及近鄰生態服務面積不低于建設面積的三倍。
2、健康的代謝環境
安全適宜的飲、食、住、行環境,低的熱島效應和灰霾日數, 社區分散式污水處理、生物垃圾堆肥、節水節能和生態衛生設施齊備,人居環境要接地氣。
3、凸顯主動脈
城鎮和產業園沿輕軌和大容量快速公交主軸糖葫蘆串型布局,城鎮間由生態服務用地隔開。生態交通網絡覆蓋人口超過城市人口的80%,從主動脈上任何一站乘快速直達公交到城市中心不超過半小時。
4、混合多樣的生態功能
居住、工商、行政和生態服務功能混合,城市一、二、三產業配套,以業定城、以生產帶生活。1/3以上職工能就近上班, 他們從家到工作地點乘公交車正常情況下不超過20分鐘。
5、寬松的紅綠邊緣(編輯注:王如松認為城市生態=綠韻+紅脈。綠指生命活力自然本色,紅指動物血脈能源本色)
破解攤大餅的城市格局,建設用地和生態服務用地的邊緣效應帶盡可能的大。城市綠地率、綠視率、綠線率高。居民步行到最近的大片綠地時間不超過10分鐘。
6、緊湊的空間格局
從平面向空中和地下空間發展,街道及地下空間的立體開發,推薦6-10層聯體互動型居住小區,社區人口密度不低于1萬人/km2, 容積率不低于2。
7、低能耗低廢棄高效率
建筑空調和供熱的能源80%靠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和熱電氣冷聯供; 80%以上生活垃圾就地減量化和資源化。
8、鮮明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標識
凸顯當地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優勢特征、標識、文脈、肌理以及順應本土不利生態條件和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城市的色調、天際線、生物多樣性和優勢度、土特產鮮明。
9、民本公交
居民高峰期出行90% 以上是公交、自行車或步行等生態交通,步行到最近公交站不超過10分鐘。公交車,自行車,私人小汽車人均占用的停車與行車空間比例為1:2:32。路邊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公交車乘客、坐轎車的人對于接受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比例分別為城市公園污染水平的2倍、4倍、6倍。
10、民風淳樸鄰里交融
社區和睦、治安良好、積極參與、文體設施與場所健全,2/3以上居民能天天見面、周周交流,每家主婦能叫出本社區至少20戶居民的名字。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2017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環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詳細】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根據這一精神,我們在發展旅游經濟時一定要堅持可持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