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拆除 文化遺產保護才是傳承與發揚
近日,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靈骨的西安興教寺,正面臨大規模拆遷。根據長安區申遺工作任務安排,包括寺院西邊僧人生活區建筑面積共4000余平方米的建筑將全部被拆除,約相當于目前興教寺2/3的建筑。
當地政府給出的拆遷原因,是絲綢之路聯合申遺的需要。因為聯合申遺名單上只有興教寺塔,不包括寺廟內其他建筑。據悉,申遺拆遷的背后,是著名的曲江系公司的商業運作。
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12日晚就西安興教寺塔申遺區整治問題答記者問。該發言人表示,僅對1990年以來新建的、對興教寺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造成負面影響的齋堂、僧舍等建筑進行整治。以申遺為由拆除文化遺產,是否與保護的最終目的相背離?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該是政府、企業還是民眾?公民社會的建設對文化遺產保護有哪些作用?帶著這些疑問,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起人何戍中。
有序的居民生活本身也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遺產地的文化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
中國經濟導報:興教寺2/3建筑將拆遷的理由是寺內埋葬著玄奘、窺基、圓測三位法師的三塔已被列入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名單,其他未列入名單的建筑將被拆除。保留其他沒有進入申遺名單的建筑,會影響申遺的成功嗎?
何戍中: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申遺的目的是什么。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首先是為了更好地對具有全人類普遍價值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第二,申遺是為了與國際社會通力合作,采用更嚴格的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1972年締結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四條對此做出明確表述:公約締約國均承認,保證該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遺傳后代,主要是有關國家的責任。該國將為此目的竭盡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該國資源,必要時利用所能獲得的國際援助和合作,特別是財政、藝術、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文化遺產有哪些價值?我認為,首先文化遺產是非常完整、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的積淀。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就是對珍貴歷史文化信息的保護。保護應包括兩個含義:其一是保護歷史文化信息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其二是讓這些文化遺產傳承文化價值,在人們的生活中繼續發揮作用。
把未列入申遺名單的建筑拆除,直接破壞了興教寺作為文化遺產地的整體性和豐富性。這是典型的把有豐厚歷史積淀的信息,簡單化、縮小化的看作孤立的三座塔的存在,是一種狹隘的文化遺產觀,是對文化遺產的一種破壞。
中國經濟導報:興教寺申遺背后是頗具爭議的曲江系公司的商業運作。據說該公司擅長以講故事、建公園的手法打造文化產業工程。您認為,申遺背后普遍存在哪些利益驅動?
何戍中:我所接觸和關注的申遺案例中,普遍存在兩種情況。第一,地方政府官員主觀和客觀上并沒有認識到申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侗Wo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清楚規定,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遺址、遺跡和文物才是我們需要保護和保存的。很多地方政府僅僅把申遺看作是打造一個5星、6星,或者是超豪華標志的旅游項目。
第二,在操作層面,也有不少打著申遺的旗號,實際上做的是地產開發的項目、旅游產業的項目。這種情況最突出的就在西安。政府、開發商把文化遺產地中,他們認為不好看的、不高端的、有礙觀瞻的建筑拆除。把其打造成高端旅游園,或者炒作地價。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借申遺把遺產地的居民趕走。有序的居民生活本身也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遺產地的文化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如此操作不僅會對文化遺產造成傷害,也對公眾權益造成損害。
歷史文化的積淀就像一片不斷繁育生長的森林,不能為了保護幾顆古樹,把其他的樹木斬草除根
中國經濟導報:居民生活會不會對文化遺產造成破壞?
何戍中:有序的生活本身不會對文化遺產造成破壞。關鍵是如何管理、引導和教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些居民生活可能會對防火、參觀等造成一些妨礙,但這完全可以通過管理和協調加以解決。我們必須認識到,文化是當地居民創造的,不能把豐富生動的文化與居民生硬分割,將其變成呆板、片面、冷冰冰的建筑。
中國經濟導報:該事件中,官方回應稱興教寺2/3的建筑被拆遷,是絲綢之路聯合申遺的需要。您認為聯合申遺和單獨申遺,哪種方法更容易成功?
何戍中:無論是聯合申遺還是單獨申遺,好的方法才能成功,尊重文化遺產的方法才會成功。絲綢之路是線狀的文化遺產,由許許多多的點串聯而成。但興教寺即使作為一個點,其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很豐富、獨特,且具有完整的價值。1961年興教寺作為第一批文化保護單位公布時,就不光是三座塔,還包括塔周圍的相關建筑,雖然有些建筑不是唐代的,但其本身也是漫長歷史積淀的組成部分。最近幾十年,圍繞這些建筑本身,已經有了更多的文化積淀。比如,中央政府批準的宗教活動場所,等等,宗教活動在這個地區得到了繼續傳承和發揚。這些建筑和法事活動,在見證和反映興教寺歷史興衰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所以,興教寺作為文化遺產也應當包括新的文化歷史的積淀。只要不對唐代古物造成直接破壞,就應該尊重它,讓它繼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理的規范下,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的積淀過程,就像一片不斷繁育生長的森林。不能為了保護幾顆古樹,就把其他的樹木斬草除根。打造和保護是不一樣的。打造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想法,保護才是真正的傳承與發揚。
展開文化遺產保護大討論,可能意味著有些破壞被制止
中國經濟導報: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我們對于政府該承擔的責任已經達成共識,那么企業和個人是否可以參與,如何參與?
何戍中: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政府、企業和公眾都應該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發揮作用。比如,政府承擔法律、公約規定的責任,因為政府花的是納稅人的錢。企業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和規劃,但企業的任何做法都不能侵犯公眾的利益,不能破壞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主要體現在對文化遺產保護擁有監督的權利、討論的權利、批評的權利、享受文化遺產的權利,去了解、接觸、欣賞文化遺產的權利。政府、企業和公眾雖然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各有側重,但三者最終目標應該是一樣的,那就是為了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和傳承發揚。
中國經濟導報:您對興教寺事件未來走向持樂觀態度嗎?
何戍中:我持樂觀態度。在興教寺事件中,公眾和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參與、討論和監督。在這一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包括地方政府官員、專家、公眾、僧人和媒體等,只要是參與進來的人,無論是批評者、參與者,還是旁觀者,都接觸了大量的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信息,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如果沒有這樣的大討論,這種情況是很難實現的。
這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宣傳、教育和學習的過程。廣泛的參與也有助于公民意識的培養。在我國,去思考與我們日常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公共事務的機會和渠道很少。公民社會建設遠遠不夠,公眾動員能力較差。文化自覺、自信這些概念,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是淡漠的。興教寺事件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人們認識到,文化遺產屬于當地居民,公眾應行使保護的權利,這也是公民應盡的責任。
所以,我認為這樣的事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建設公民社會、法制社會,以及美麗中國的過程中,能有這么多的公眾和媒體,參與到關注和討論文化遺產保護中來,本身就說明中國社會在進步,公眾文化保護的意識在提高。正是因為這些討論、批評和監督,可能就意味著有些破壞被制止。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梢哉f,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建設探討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是指以重要文化遺產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遴選,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突出公益性,開放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