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節約新風下的花卉產業該何去何從
自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六項禁令”出臺以來,節約新風吹遍全國各地。政府、企事業單位隨之紛紛取消會議慶典期間的花卉擺放,各地花卉行業銷售額一時嚴重縮水。據媒體披露,成都、杭州、鄭州、天津等地一些花卉企業銷售額下降幅度達到30%-50%。面對公務花卉消費需求的逐步流失,花卉產業該何去何從?
以調整應對調整 調結構是根本出路
節約新風下受到沖擊的花卉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銷售額長期依靠企事業單位公務用花,有的甚至占總銷售量的50%以上,這本身就是一種畸形、粗放的銷售結構。面臨同樣的市場變化,凡以居民消費為主的花卉企業,銷售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略有上升。可見,通過改變供應種類,實行結構調整,花卉企業完全可以重新贏回市場。
可以預見,花市因公務花卉消費縮減帶來的沖擊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如果繼續依賴公務花卉消費,企業肯定生存不下去。以公務花卉消費為主的企業可以逐步壓縮生產公務消費類的花卉,逐步調整為以家庭個人消費為主。比如,原先的蝴蝶蘭,大部分經營的都是比較高大氣派的,以供在開會或大型會議上使用。而現在則可以向微型、小型發展,以適合家庭和個人花卉消費。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花卉消費也隨之呈現上升趨勢。在歐美國家,家庭花卉消費一般占工資收入的千分之三左右。2012年,我國人均GDP達6100美元,已經有能力邁入全年花卉消費時代。家庭花卉需求雖然不是剛性需求,但只要花卉企業能開發出合適的產品、推出優質的服務、開展有效的營銷,不斷增長的居民花卉消費市場完全可以支撐起花卉行業的發展大廈。
以節約應對節約 控成本是關鍵舉措
任何企業要長盛不衰、持續發展,都必須把成本控制放在關鍵位置。尤其是在面對外部沖擊時,更應該高舉成本節約的利劍,確保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我國花卉行業長期以來承載著較高的物流成本和產權成本。據統計,我國鮮切花采后流通的損耗率在30%以上,長途運輸的損耗率在40%以上。而花卉產業發達的國家,鮮切花流通損失率僅為2%。雖然我國是花卉資源大國,全世界現有花卉3萬多種,原產于我國的達1萬-2萬種。但目前國內商品市場上的花卉95%以上的品種來自國外。國內花卉企業在使用洋品種時要支付高額的專利費。云南省花卉市場調查的結果表明:每賣一枝國外普通品種的康乃馨需交納專利費6分錢,一枝玫瑰需交納1角錢。如果還加上種苗費,則成本更高。如從荷蘭引進百合花品種的種苗費用為3元,而出花后市場價也就6元-7元。如此一來,花卉行業的生產成本更加居高不下,利潤空間所剩無幾。
如果花卉企業能在當前銷售下滑的壓力下加強成本控制,大力開展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的研發,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花”,并盡快攻克花卉貯運技術難題,完善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花卉物流體系,則不但能整體降低花卉行業的生產成本,還能實現產品、服務上的轉型升級,必能迎來花卉行業新一輪的發展春天。
以升級應對升級 提效益是長遠舉措
節約新風本質上是社會風尚、消費文化的一次升級。面對全社會消費結構朝著節約型方向的升級,花卉產業也應當朝效益型方向升級。
從整體看,我國花卉產業還處在國際花卉產業鏈的較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專業化、集約化程度低。論花卉種植面積和產量,我國均居世界第一位。但論產業效益,我國花卉產業近年的畝均產值約6000元-8000元,荷蘭等花卉強國的畝均產值則高達18萬-20萬元;論出口效益,當前我國花卉年出口約為30億元人民幣,而荷蘭則達700億元人民幣,差距懸殊。
花卉產業效益高低的關鍵在于推進產品專業化、管理精細化、生產集約化。荷蘭等花卉產業強國的花卉企業科研投入大,新產品開發快,并總是長期心無旁騖地發展1種-2種主要產品,這些產品總是成為世界上最流行最暢銷的產品,因而能占領最大的市場份額,從而獲得極高的產業效益。國內花卉企業也應立足于我國是花卉資源原產地大國的優勢,向科研、管理、機制要效益,專心致志培養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引領世界花卉潮流的新品種,逐步實現產業發展的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提升花卉產業的長遠競爭力。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花卉界兩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花卉領域兩項成果獲獎,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棣主持完成的【詳細】
北京盆花淡季來襲行情持續走低
7月以來,天氣炎熱,北京盆花市場迎來淡季,整體銷量下滑,走貨緩慢。紅掌價格與上月相比無較大變化;蝴蝶蘭主要為租擺拿貨,價格與上月持平;鳳梨品質高的走貨量大;綠植、小盆花等走貨量下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