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
進口環節的品種專利問題
國際上,一個花卉新品種從育成到被市場認可,再到發展成為主流品種,通常需要5年至10年的時間,而我們現在自育的部分新品種不過5年時間,在市場上尤其是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目前,在新品種引進時,國內的種植戶常常遇到外國育種公司或種苗供應商要求簽訂不擴繁協議,并要求種植方支付品種使用費,即所謂品種專利費(品種權費),這屬于一種正當的協約條件。事實上,此類禁繁協議因其屬于企業法人之間的商業合同,雖然受到國內《合同法》的保護,但是由于國外的新品種大部分還未及在中國申請知識產權保護,這種情況下,如果合同以外的第三方采取一些正當方式獲得協約要求保護的新品種材料加以繁殖銷售的話,則國外的品種所有人就很難追究第三方的法律責任。遇到此類情形,商業誠信顯得尤為可貴和必要。
在最近幾年花卉產業發展相當成功的南美洲哥倫比亞、厄瓜多爾以及非洲的肯尼亞和津巴布韋等發展中國家,他們給歐美發達國家育種商或品種權人支付品種權費時,基本上是按照對方的要求全數繳付,無論是受保護的品種還是保護期已過的老品種均予付費,這樣來自發達國家的合作伙伴即可在保證利益平衡的前提下優先提供國際最新流行品種,經過生產加工后合法順暢地返銷至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真正實現合作雙贏。
生產過程中的新品種保護
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地域性特點,一項新品種權只有在所在國申請保護的前提下才能獲得該國的法律保護,就是說,如果一些花卉新品種不在中國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那么這些品種在中國境內就沒有法律來保護品種所有人的獨占權利。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任何人只要在遵循雙方所定合同的前提下,就可以自繁而不受新品種保護法規的約束,國外的權利人甚至政府只能“望洋興嘆”而“鞭長莫及”。這種情形之下,雖然我們沒有違法,但極有可能會在全球范圍內失去誠信與信譽,長期而言會損失更大、影響更壞。
花卉種子、種苗、種球等繁殖材料的重復生產與銷售,除非是獲得品種權人的授權許可,都可能構成對權利人的侵權,這一點對無性繁殖的觀賞植物來說最為敏感,也最為重要。
花卉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在國內貿易方面,要加強展會知識產權管理。具體到花卉行業,如果能有效實施展會新品種保護,將可明顯改善、切實扭轉目前國內各類花展上國外知名育種公司參展日益減少的趨勢。現狀是即便有些外國公司來華參展也不敢帶來最新品種,致使國際最新花卉品種在國內業界難以見到。
在國際貿易方面,重點是花卉產品出口中的知識產權壁壘。國外育種公司可以通過海關申請備案,對自己的知識產權實施保護,他們既可以在中國,又能向花卉產品出口目標國的海關申請保護,而各國海關均可依據他們的相關法律來滿足權利人的保護要求。這方面的案例已有多個,國內的花卉生產企業在不了解品種來源是否合法的情況下,由未經品種權人授權(非法)生產的種苗公司購入大批生產用苗,在產品收獲后即直接往日本市場出口。殊不知,此類品種權人早已在日本海關登記備案,一旦遇到這類有侵權嫌疑的產品,海關不僅對產品予以扣留,還可能處以巨額罰款。所以,國內的所有花卉從業人士務必遵循國際慣例,尊重知識產權,要有國際視野、全球眼光,盡力避免目光短淺、觀念落后、信息閉塞的魯莽行徑。
國內業界的應對之策
從2005年開始,中國政府已在“十一五”規劃中,將自主創新、保護知識產權上升為基本國策,這一國策的具體實施綱領隨后于2008年出臺,即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
自主育種與新品種保護方面,知識產權作為進行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眼下已成為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那么,如何創造、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呢?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
一是跟蹤發展,將自主創新確定為育種的目標。目前,國內花卉生產單位、種植農戶與專業公司在不得已而為之地跟蹤發展的同時,利用自身對國內市場比較了解的本土優勢,通過良好的市場營銷,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之后,就不宜總是跟在跨國公司身后亦步亦趨,而是應當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創造條件開展自主創新育種,逐步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一步一個腳印地打入國際高端市場。
二是可采取與國外公司合作育種的方式,也可通過購買重組、跨國兼并等渠道收購或入股發達國家先進的花卉育種公司,如國內企業已有并購德國杜鵑育種公司的案例,還有企業計劃購買或入股荷蘭的百合育種公司,而美國的杜鵑與茶花育種公司也在尋找中國的合作者或購買者。
三是既要競爭,亦需合作。努力調動育種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整合各方資源,經過10年到20年的艱苦努力,力爭把我國自主培育的花卉新品種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主要品種。
(作者單位系北京隆林恒大品種權事務所)
案例分析
案例:先前,德國坦濤公司與荷蘭萊克斯月季公司把淺色系列切花月季新品種授權給昆明方德波爾格花卉公司在中國境內生產使用,每個新品種引進后周邊種植戶與中小公司很快便跟風種植。這些跟隨者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肆意非法繁殖、公然無償使用,使每個新品種由初期的可觀利潤變得利潤微薄,種植戶無利可圖,育種公司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收取新品種專利費更無從談起。結果是,中國在國際花卉園藝界的形象受損,國外育種公司再不敢輕易把最新品種投入中國市場。
分析:中國已實行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近14年,一方面,國外育種公司非常希望自有新品種在中國市場推廣應用;另一方面,國內的市場環境惡劣、從業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淡薄。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國政府部門審批機關的審批、測試特別是授權時間過于漫長,如農業部目前的觀賞植物授權總量僅為申請量的1/4左右,從申請到授權通常需要四五年的漫長等待,而國家林業局的授權速度也不一致,國內申請的授權快而國外的普遍偏慢;其次,知識產權屬于私權領域,權利權益的維護必須由權屬人自己實施,政府與法院提供合理公正的制度環境,具體的維權行為當由權利人自主進行。有的國外企業常常抱怨中國政府,這是不公平的。他們應當自己行動起來,在品種獲得新品種權授權的前提下,果斷提出訴訟,殺一儆百,與中國政府及守法企業一道,積極努力地營造花卉市場的良好秩序,讓每位種植戶尊重、敬畏知識產權,并在此前提下切實獲得回報。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海南欲新增花卉苗木種植面積3700畝
海南省持續大力推廣熱帶花卉產業發展,2016年全省花卉種植面積達12.8萬畝,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預計今年新增花卉苗木種植面積3700畝,花卉苗木年總產值可達到23.1億元。【詳細】
變色菊花首現天安門國慶花壇
本周末,夜晚的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沿線將展開一場“大會戰”,多路人馬齊聚各司其職,擺放花卉、布置滴灌設備、調試夜景燈光……到下周一,這些靚麗的國慶花壇將展現在市民游客面前。【詳細】
新疆本土月季全國園林植物大會再獲殊榮
在剛剛落幕的2017年第三屆全國園林植物新品種新技術交流會上,新疆本地選育的“天山祥云”和“天山霞光”抗寒月季新品種獲得“現代園林最具價值新品種”稱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