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防止各地“城鎮化率競賽”
全面而準確地判斷中國城鎮化的真實水平,既不能全盤否定現有城鎮化率指標,也需要對其進行修正。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7.1億人,城鎮化率達到52.57%,已超過世界52.08%的平均水平。但有一些政策研究者認為統計局公布的城鎮化率被高估,理由是超過2億未獲得城鎮完整公共服務的農民工不應被計入城鎮人口,35%的城鎮戶籍人口比重更能代表中國城鎮化的真實水平。另外,不少地方政府將城鎮化率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也有人擔憂地方政府繼“GDP競賽”后會形成新一輪“城鎮化率競賽”。因此,迫切需要構建一個兼顧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的指標,以遏制部分地區片面追求“數量城鎮化率”乃至形成數字水分的傾向。
城鎮常住人口是由不同群體構成的,而不同人群的“城鎮化程度”是不一樣的。在現行城鎮化率指標(城鎮常住人口/全國總人口)基礎上,如果能為不同群體賦予不同的權重,那么就有可能計算出“加權城鎮化率”。如果說擁有城鎮戶口的居民享有完整的公共服務,那么可以認為其城鎮化權重為1。而對于非城鎮戶籍的流動人口來說,我們并不能認為其絲毫沒有享受到城鎮的公共服務,合理的判斷是他們的城鎮化權重在0和1之間。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重視角來考察農民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城鎮化權重。
一是反映社會保障的“五險一金”指標。根據原人口計生委的調查,流動人口的“五險一金”覆蓋率并不高,六個指標的平均值僅為14.95%。
二是反映農民工和城市職工同工同酬程度的指標。原人口計生委的調查顯示,2011年農民工人均月收入為2250元;而2011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工資3538元。我們用農民工占城鎮居民收入的比重反映農民工就業保障水平,其值為63.32%。
三是反映家庭完整度的指標。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勞動力進城階段,二是夫妻進城階段,三是子女進城階段,四是老人進城階段。隨著對流動人口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中國農村人口遷移正呈現第三和第四階段的特征。我們用“夫妻一同流動比例×子女一同流動比例”來定義家庭完整度。根據原人口計生委的調查,2011年夫妻一同流動的比例為85.2%,攜帶子女流動的比例為62.30%,兩者相乘得到了53.08%的家庭完整度。
我們對三類指標各賦予三分之一的權重,最后得出的農民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城鎮化權重為43.78%,這意味著他們的城市生活是不完整的,要被打上約56%的折扣。據此,我們可以計算出2011年中國的加權城鎮化率為43.06%。與統計局公布的城鎮化率相比,加權城鎮化率低了8.2個百分點;與35%的城鎮戶籍人口比重相比,加權城鎮化率高出8.1個百分點。利用加權城鎮化率分析中國的城鎮化水平,既能夠反映越來越多的人常住于城鎮的事實,又能夠反映城鎮化質量的動態變化——如果加權城鎮化率與名義城鎮化率之差縮小,則表明城鎮化質量得以提高。
我國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要在繼續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的提升。基于上述分析,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推動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
首先,建議利用“加權城鎮化率”指標形成對地方政府的正面激勵。“十二五”規劃將城鎮化率列為預期性指標,發改委將城鎮化率作為對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的指標,各地也陸續出臺了相關考核辦法。如果用現行城鎮化率指標作為地方城鎮化工作的評判標準,有可能扭曲地方政府行為。建議參考本文提出的“加權城鎮化率”,制定更科學的城鎮化統計指標,同時考察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的變化,有效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在“加權城鎮化率”的導向下,地方政府既可以吸引更多的流動人口聚集于城鎮,也可以通過完善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來提高這一群體的城鎮化權重。特別是在未來城鎮人口數量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必須著力在公共服務上下功夫,才能通過改善城鎮化質量來提高加權城鎮化率。因此,將加權城鎮化率作為各地政府推動新型城鎮化工作的考核指標,比單純使用現行城鎮化率考核地方政府更符合科學發展觀。同時,計算加權城鎮化率不必改變現有城鎮人口的統計體系,與現有城鎮化率可對接、可比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方對城鎮化率指標“注水”的可能。
第二,加快城鄉制度改革,為提高城鎮化質量創造動力。無論是城鎮人口的增長,還是城鎮化質量的提升,都需要相關城鄉制度改革的配套。只有改革當前束縛城鄉要素流動的土地管理、社會保障、住房、教育、醫療等制度,才能增加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意愿,提高農村轉移人口的消費傾向,為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創造重要動力。
第三,制定合理的大中小城鎮體系方案。一是未來沿海大型城市要通過建設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區域市場體系等措施,形成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更高的城市群,促進與周邊中小城鎮的協同與融合,緩解中心城區“大城市病”的壓力;二是中西部地區要完善核心城市的市政設施和產業基礎,提高核心城市對要素的集聚功能,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三是加大對具備一定人口、產業基礎的小城鎮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解決“就地城鎮化”的瓶頸問題。(作者供職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部)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我國城鎮化率達57.4% 超百萬人口城市121個
7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工作的多項數據。2016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4%.按2015年末市轄區戶籍人口統計,5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達13個,數量趨于穩定,只比2012年增加1個。100萬-300萬人口規模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