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影視主題公園建設的風起云涌(圖)
"影視基地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環節,總量上已嚴重供過于求,而沒有特色的影視基地將是死路一條,未來將會有近一半的影視基地被最終淘汰。"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預測。然而,暗淡的光景并沒有阻礙投資者的腳步,投資金額逐年加大,目前該領域內的資金已積淀了500億元。
一方面行業光景暗淡,一方面資金熱情高漲,這背后勾畫的是地方政府提升城市影響力的想法與企業圈地的沖動。
圈地沖動
央視無錫影視城的成功讓很多投資者看到了影視旅游是一塊可以做大的蛋糕。進入21世紀后,得益于政策層面的支持,影視基地建設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原廣播電視總局發布的《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均促進了資本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熱情。
但在影視基地建設熱潮的背后,同質化問題、盈利能力等問題卻愈發凸顯。很多項目因存在同質化問題、文化內涵不足、替代性不強等問題,多是經營慘淡,盈利能力較低。
以中山影視城為例,中山影視城是華南地區唯一入選中國十大影視基地的影城,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名人的一生為主題和背景建設的影視城,但同樣傳出了"經營不善"的消息。
據了解,中山影視城的收入包括旅游門票收入、影視劇組場租和婚紗拍攝收入。2011年,游客人數和收入都有30%的增長,接待游客30萬人次,門票收入有500多萬元。"在償還投資商一定的利息后,是有一些虧損。"中山影視城董事長、總經理喻立建對媒體表示。
但對于虧損的事實,喻立建并不是很在意,"就算是在虧損,我的土地在升值。1998年時才9萬元/畝,現在起碼四五十萬元/畝,光300畝土地都能賣一億多元。現在把它拍賣出去,肯定是賺的"。
"其實很多影視基地的背后都有圈地的沖動,很多影視基地都有房地產項目,比例至少在50%。"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據了解,在"環球100"電影主題公園中,項目建成后將包含3個大型主題公園、三大節慶會址、四大主題酒店、五名影人工作室以及六大影視基地,此外還包括商業地產、酒店、高端電影院和購物中心等配套設施;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也規劃了以馮氏電影場景為特色建筑風格的商業街區。在業內人士看來,電影公社項目的介入給華誼兄弟帶來了新的模式,即商業地產,輸出華誼的電影資源和品牌,嵌入大型地產項目,將是華誼兄弟最直接的盈利模式。
"且對地方政府而言,不管影視城賺不賺錢,都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影響力,給城市新增一個響亮的旅游宣傳亮點,從而開拓旅游市場并帶動一大批產業的發展。"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一般的操作路徑是:地方政府以開發影視基地為噱頭,以帶動區域開發為誘餌,圈下大片的土地進行開發,并借助影視基地的商業價值令其住宅產品快速"增值",而后者才是利潤的主要貢獻者。基于這一目的,不少地方政府對于高投資額的影城建造往往在土地方面給予投資者巨大的優惠,較少去研究后期持續經營的問題。
政企各取所需
地方政府"白送"土地不稀奇
在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國家對土地調控越發嚴格的情況下,拿地成為眾多地產企業的要務,聰明的華僑城憑借著歡樂谷等主題公園,近些年來屢屢在全國各大城市拿到土地。
"能拿下土地,這主要得益于我們的旅游地產模式,這個模式的核心就是以旅游項目拿地,再為地產項目服務。"華僑城集團一名高層直言,對主題公園得心應手的營銷和其延伸出來的產業鏈為拿地創造了條件。
從華僑城近年來在全國的布局不難看出,這項靠主題公園拿地的買賣肯定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對于這樣的情況,以致有關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的影視基地"80%都是多余的",真正能稱得上影視產業基地的只有10多家,能勝任影視劇拍攝的則更少,多數影視城(基地)只是徒有一個旗號而已。以圈地為目的的影視基地建設嚴重制約了文化旅游影視產業的發展。
按照業內人士介紹,環球影城主題公園與迪斯尼主題公園、環球嘉年華并稱為現代世界三大娛樂品牌,"相對于迪斯尼樂園適合兒童游樂,環球影城則更加適合成年人參與"。以位于大阪市的日本環球影城為例,年接待游客數達850-1000萬,2009年營收近7億美元,人均消費530人民幣。
好萊塢環球影城
好萊塢,人類的造夢機器,世界電影的軸心。好萊塢的電影人制作的大片中,不乏震撼人心的宏大場面,在好萊塢環球影城,就可走入電影,親身感受這一切。
環球影城是好萊塢最吸引人的去處,這里你可以參觀電影的制作過程,回顧經典影片片斷。
未來水世界是環球影城最吸引人的表演之一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