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90棵雪松因地鐵施工“挪窩”現成活率不足一成
已經死亡的雪松堆在苗圃內
4年前,鄭州市中原路、建設路等街道上近百棵雪松,為了地鐵建設,不得已“挪窩”,如今,移植后的雪松成活率不足一成。鄭州市園林局綠化處表示,已盡了最大努力。專家稱,移植過程中,相關單位沒下足功夫,才導致這些雪松死亡。
講述:道路少了一片樹木
建設路與百花路交叉口東西兩側,由于地鐵建設,路兩旁的樹木已被移走。同樣的施工場景也出現在了中原路與大學路上,本是綠樹成蔭的道路,因為地鐵建設,這段路少了許多陰涼。
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市園林局獲悉,因地鐵施工,4年前,中原路、建設路等街道的數百棵法桐和90棵雪松被移植到了黃河大堤大河苗圃里。
現狀:90棵雪松成活率不足一成
4年過去了,這些樹木生長情況如何?在大河苗圃里,河南商報記者見到了這些被移植的樹木,數百棵法桐青翠、充滿活力。大河苗圃的負責人弓先生說,法桐長得很好,幾乎沒有死亡的情況。90棵雪松,如今只剩下了8棵,“已死的樹木,我們把樹干都集中放在了苗圃里。”苗圃的弓師傅指著附近一個放雜物的地方說道。
已死的雪松堆積在地上,樹干也被鋸開,數不清到底有多少棵。
回應:“我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鄭州市園林局綠化處相關負責人稱,由于這些雪松樹齡很大,移栽過程中少不了會“傷筋動骨”。雪松屬于長青喬木,樹木高大,成活率本身就不高。樹太高的話,水分就上不去,容易造成枯萎。
他說,樹木從城市移植到黃河大堤,環境、氣候等因素也有所變化。“移植到這里3年后,開始大面積死亡,我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專家:相關單位沒有下足功夫,導致樹木死亡
河南省林業研究所的研究員董云嵐認為,樹木在移植過程中,只要相關單位做好工作,下足功夫,是不會輕易死亡的。
“移植時,需要對樹木的根部進行很好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其根部的完整性。運輸過程中,也需要對樹木進行‘包裝’。”董云嵐說,這些雪松是在1975年時栽種的,如今已將近40年了,其價值應該在每棵1萬~2萬元。
這些年,因為拆遷、修路、修地鐵等原因,鄭州不少行道樹以“移植”的名義,在原有的位置上消失。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鄭州濕地公園現“粉紅色田野”
河南省鄭州市,在北龍湖濕地公園,一大片粉黛亂子草進入花期,遠遠看去如同一片粉紅色的田野,甚是美麗。粉黛亂子草,多年生暖季型草本,國內可在北京以南地區生長。【詳細】
鄭州“城市雙修”力推五大生態系統建設
鄭州入選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后,未來幾年將著力推進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等五大生態系統建設,力爭讓城市更美麗、更宜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