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擴張戰略決策“四步評估法”
經過近30年的發展,當年很多花木種植戶如今已經變成了赫赫有名的“園林綠化企業家”———中國花木產業也從“生意人時代”跨入了“企業家時代”。
“生意人”與“企業家”的根本區別在哪里?打個比方說,一個如同去公園跑步鍛煉的晨練者,一個如同劉翔一樣科學訓練的專業運動員。那些晨練者,什么時間跑,跑多快,自己決定,不在乎別人看不看,也沒有規則,自己舒服就可以了———這是生意人的心理;企業家則不同,他們每天都要訓練,每一塊肌肉都要按照標準訓練,很多人看著你跑,很多人可能還要學著你跑,跑的過程要通過媒體記錄下來———這就是企業家,企業家要按照規范的動作,規范的程序,規范的游戲規則塑造自己的組織架構,并通過媒體與行業和社會保持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在現代商業環境中不斷擴張、壯大。
我們先看看管理學上對擴張的基本定義:企業擴張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實力,提高競爭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常見的有三種方法:
一、低成本擴張。是以低成本為基礎,發揮價格和規模優勢,獲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實現低成本擴張通常有兩種途徑:低成本滲透和低成本兼并。低成本滲透是指企業將各種資源,集中投入某一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以期取得較低的成本,從而獲得價格優勢,以較低的價格向目標市場逐步滲透,迫使競爭對手逐漸退出市場,而擴大市場份額;低成本兼并是指企業利用自己的品牌、技術和管理等優勢,以較低的成本來收購或控股某些經營困難的同類企業,對其進行兼并或重組。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又可將原有的競爭對手為我所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壯大經營實力,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實現低成本擴張的目的。
二、品牌擴張。就是以著名品牌的優勢為核心,以“名聲”先進入和占有市場,然后再設法擠掉市場中原有的其他品牌,對目標市場發起強大的宣傳攻勢,實現擴張的目的。這種策略是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進行市場擴張時,或者是市場主導者向市場挑戰者和市場跟隨者發起進攻時,常用的最典型和最廣泛的一種攻擊策略。
三、多元化擴張,就是指企業利用原有的生產經驗和營銷渠道,來生產銷售技術關聯性和市場關聯性較強的新產品,從而增加產品種類,擴大企業規模。出于這種擴張策略,企業可以利用自己在某一領域領先的生產技術、基礎設施和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因此,其擴張的成本是較為低廉的。
我們從這些常見的擴張策略和基本原理中不難得出幾個結論:擴張,是以原有企業和產品品牌具有足夠的實力和宣傳力度為基礎的,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考慮的,好大喜功、盲目擴張往往能拖垮一個正在成長的企業;擴張,是講求計劃、方法和步驟的,并不是簡單的擴大生產規模;擴張,要求企業必須有兩個輸出能力才能實現。即,管理輸出能力和資金輸出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近些年,不斷有人和報社的記者們談起,說自己幾年前看好某個樹種,也有合適的土地,于是一下子種下去好幾千畝,現在賣不掉了,急得跳樓的心都有。他們的癥結在哪里?原因各有不同,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有一個共性的問題,那就是在于對現代企業管理方法了解太少,不懂得什么是渠道管理,什么是風險預估,也不懂得怎么做營銷反饋,怎么做成本監控。苗子一種下去,整個人立即被繁忙瑣碎的日常工作纏住,想起什么抓什么。這樣的行動從一開始就從“擴張”變成了一場“賭博”。
一個成熟的企業家,在幾千畝苗種下去的同時,許多相關工作會同時有序展開,這是企業家的標準動作。就像科班出身的乒乓球運動員,無論比賽多么激烈,無論結果輸贏如何,自己的動作始終是準確合理的;而業余愛好者偶爾能打出一兩個好球,一旦賽況激烈,常會心理失衡,動作變形,顧此失彼。
自身評估 2009至2011年,中國花木產業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牛市,苗圃經營者手中積累了不少現金,如何擴張?我提出“苗圃擴張戰略決策四步評估法”,第一步就是自身評估———你是否實現了從生意人向企業家的轉變?你是否在用科學的方法管理企業?你是否會用系統的流程打造產品、控制風險?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來進一步探討市場的潛力、風險和具體的擴張戰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建議你先把重點放在企業內功的修煉上,而不是忙于跟風,盲目擴張。其實,在原有的領域做好自己最擅長的,做到極致,也是擴張的一種。
大家一定已經發現,在雨天,出租車總是不太好打,但是在沒有下雨的平日,卻偏偏到處都是車?火上澆油的是,出租車司機在下雨天收工也特別早。
有學者研究過雨天不好坐出租車的現象,并發現司機傾向于通過每天“要賺多少才能夠不虧”的方式計算工作時間,一旦到了臨界點,他們就會停止工作。雨天打車的人多,所以收工早;而平時活不多,他們的工作時間則延長。
但真聰明的做法是:在雨天的時候多干,在晴天早點回家休息。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對此的解釋是,我們對于“多賺”與“少得”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我們對于讓自己“不虧”的心理動力,遠遠高于讓自己“多賺”的心理動力。
為了不虧,我們彌補弱勢的時間遠勝發揮強勢的時間,我們查缺補漏的熱情遠高于我們關注優點的熱情;為了不虧,我們在那些已經乏善可陳、競爭激烈、并不能給我們帶來預期經濟效益的“晴天”領域拼了命地擠,在我們本可以收獲更多的“雨天”,甚至是我們的強項領域,則隨便劃拉幾下對付。
顯然,這種寧愿不賺也別虧的想法已讓我們放棄了成為強者的機會,大部分人已經變成了庸人。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美麗中國”引發看多“苗圃擴張”導致看空
當今的苗木產業有兩個熱門詞匯,一是美麗中國,二是苗圃擴張。在很多人看來,美麗中國將引導苗木產業進入牛市,而苗圃高速擴張會把苗木產業帶入熊市。美麗中國“蛋糕”有多大?苗木產業的發展趨勢究竟是牛市還是熊市?【詳細】
吳世光:苗圃大擴張“商機”還是“危機”
自2009年起,國內的苗圃生產面積又經歷了一段快速增長期,連續幾年新增種植面積都在百萬畝以上,且這股擴張勢頭迄今未止。從結構上分析,中小苗圃擴張占新增種植面積的90%以上;大型企業苗圃所占份額雖然不到10%,但對整個產業起著導向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