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基礎設施要保障 建中國特色城鎮化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政協副主席蔣忠仆建議:
支持河南省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
城鎮化是關系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中央明確提出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近年來,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加快城鎮化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不斷完善和深化推進城鎮化的思路、舉措和政策,積極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符合河南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鎮化保持了較快發展的態勢,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條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2012年底,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2.4%,總體上進入了速度與質量并重、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階段,具備了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的基礎和條件。
河南作為中國的縮影,是全國人口分布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城鎮化推進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河南省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對于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支撐中部地區崛起,拓展內需增長空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一是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迫切需要。目前,河南省城鎮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1個百分點,居全國倒數第五位。城鎮化水平低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點。滯后的城鎮化使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難以有效轉移,農業現代化步履維艱;造成人口和產業聚集程度不夠,工業化水平難以提升。國務院批復的《中原經濟區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在河南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以點帶面、率先突破、帶動全局,不僅是實現中原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可以為全國現代化建設探索路子、積累經驗。二是支撐中部崛起的迫切需要。河南省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均占中部地區的近三分之一。《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要達到48%。而目前河南是中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最低的省份,沒有河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中部崛起的總體目標也將難以實現。三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迫切需要。中國最大的內需是城鎮化,最雄厚的內需潛力在城鎮化。今后10年,河南省將有近180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新增消費和投資需求近4萬億元。在河南省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把新型城鎮化作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600405,股吧),能夠全面激發近億人口所孕藏的巨大內需潛能,拓展內需增長空間,形成全國最具活力的內需市場,為全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河南省人口占全國的近十三分之一,由于人口多、農業人口比重大、基礎差、底子薄,全面小康建設總體進程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新型城鎮化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只有逐步減少農民數量,才能從根本上富裕農民。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關系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關系社會的長治久安。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沒有河南6000多萬農村人口的全面小康,全國也將難以實現全面小康。
為此,建議國家支持河南省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城鄉建設投融資、城鄉發展一體化等方面率先先行先試,為全國同類地區加快發展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記者手記:河南是種糧大省,耕地受到嚴格保護,在這樣的省份,城鎮化如何搞,的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為此,《國際融資》記者特意采訪了河南省的人大代表。蔣忠仆代表提出的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是符合科學發展的路子。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華都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國允提出:
要促進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而來的農民工群體日益增多,目前中國農民工總數已達2.63億,外出農民工數量達1.64億,他們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他們目前還是被貼上了農民身份標簽,仍得不到城市市民的身份和待遇,正處于“城鄉雙重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目前農民工融入城市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很多,一是城鄉二元分化的戶籍制度壁壘。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以城鄉分割作為主要特征的二元戶籍制度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由該制度所衍生的二元化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都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政府對人口流動的限制在不斷地放寬,但對身份管理沒有改變,農民有了進城就業的權利,但不能在城市生根,形成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制度性障礙。二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壁壘。國家給市民和農民工提供了兩種不相同或者說不公平的社會保障。在城市里市民有低保、醫保、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多項相對齊全的社會保障。農民工工作在城市卻享受不到城市的社會保障,這種制度的缺失或排斥讓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阻礙了農民工向市民的轉變。近幾年,中國各大城市頻繁遭遇了“用工荒”,現有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存在的缺陷是其主要根源。
為有效促進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社會管理體制和相關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為人們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在此建議:
第一,進一步加快推進相關制度改革。對于達到條件的農民工,政府相關部門要徹底放開戶籍、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就業和住房問題等門檻,消除就業歧視,穩定和擴大農民工就業,積極推進屬地就業,切實提高農民工收入水平。并將農民工納入其所在城鎮勞動者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范圍,使其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
第二,進一步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農民工隨遷子女要按照“就地就近”原則,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教育發展規劃,列入教育經費預算,政府相關部門要負責落實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不能收取任何費用。同時,要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政策,改變外地戶籍考生不能在當地報名參加考試的現狀,要對農民工子女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
第三,進一步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政府相關部門要把農民工的居住問題納入城鎮住宅建設發展規劃,積極探索多方式解決農民工居住問題的途徑。政府要加大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力度,將農民工納入城鎮居民住房保障范圍,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按規定繳存住房公積金。使他們真正融入城鎮社會,并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市民待遇。
記者手記:周國允代表來自河南農村,他提出的促進農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的建議應該說更符合城鎮化發展的本質要求。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北京首發森林體驗指數
很多森林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因風速、濕度、負氧離子濃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適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線森林體驗指數,為市民走進自然踏青賞花提供參考【詳細】
“十四五”期間 四川力爭建成200個體育公園
通過重點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道建設等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便民利民的場地設施等手段,扎實推進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作,完善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15分鐘健身圈需求【詳細】
河北定州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定州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籌辦河北省第七屆(定州)園林博覽會兩項工作做為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徑,做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圍繞城市框架拉伸、文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新興產業布局做文章【詳細】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