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理念和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群眾在自己的家門口觀看地方戲曲婺劇。
鄉土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基點
當前,全國各地掀起“美麗鄉村”建設熱潮。從根本上說,政府倡導“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更好地推進農村生態經濟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的改善,促使農村生態文化日益繁榮,從而實現和諧發展的農村現代化,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統一到鄉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實現農村社會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美麗鄉村”體現的不只是一種生態環境理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美麗鄉村建設應該在理念上回到鄉村作為“鄉土社會”這樣一個原點。建設“重構”不等于“解構”,不等于重新建設鄉土文化。鄉村建設的城鎮化過程中,片面追求同一性就會導致鄉村社會的生活方式被解構。城鎮化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事實證明,這個過程很多時候是以消解有形或無形的鄉村為代價的。在鄉村建設中首先要尊重并體現鄉土社會的地方差異性,解決如何重拾與構建鄉土文化,也就是地方化的問題。
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不只是物理空間的建設過程,還包括文化空間,或者說精神空間。文化空間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社區問題。這里的社區不同于城市的社區,它是鄉村的情感共同體,它強調一個地區共同生活的人群的精神共同體——具有共同的認知情感、共同的信仰和共同價值觀等。土地是農民的根,文化是農村的魂,只有像呵護土地一樣呵護這里的文化遺產,才能讓鄉村的歷史文脈得以傳承發展、生生不息。
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利用,一大批具有濃厚鄉土特色的文化項目得到了傳承和培育。但是,依然不能忽視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尚未得到有效保護,一些文化遺產在村莊整治和遷建中銷聲匿跡,一些人文傳統、風俗民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農村文化生活仍然比較單調,農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因此,“美麗鄉村”建設既要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對鄉村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和利用,充分發掘和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特別要挖掘和弘揚傳統人居文化、農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濃厚鄉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項目,又要培育和發展現代文明,優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建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價值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顯然,“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既包括自然生態,也應包括文化生態。文化生態是人類文化與其產生、發展的環境要素一起構成的復雜生態環境,它通過人的行為方式來體現。美國文化人類學學者羅伯特·墨菲認為,文化生態的實質是指“文化與環境——包括技術、資源和勞動之間存在的一種動態的富有創造力的關系。”
重構鄉村作為一個社區的公共空間,不只是物理空間,更是文化生態空間。每個村落都是一個基本的社會單元,它們是文化的載體,有大量物質的文化遺產,包括建筑群落、橋梁、廟宇和祠堂等,還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生產生活、婚喪嫁娶、商貿集會、節慶祭祀、信仰崇拜等民俗,神話、傳說、諺語、歌謠等口頭傳統以及民間工藝、美術音樂、戲曲舞蹈等等。這些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就是鄉村的文明之魂,它們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審美價值,最重要的是具有精神價值,這是獨特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方式。
馮驥才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那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又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藉,更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這些因素體現了鄉土的個性和多樣的精神,它以地緣和血緣為基礎,由共同的價值取向、文化意識、發展需求以及自助與合作的社會基礎等因素構成。這些因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相互影響、彼此作用,共同組成統一、完善的文化生態系統。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今年北京美麗鄉村建設將增綠4200畝
7月25日,北京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綠化工作推進會在大興召開。會議明確,2018年北京將完成美麗鄉村綠化美化建設4200畝,通過拆違還綠、留白建綠、見空插綠,實現以綠擠亂、以綠治臟、以綠凈村、以綠美村。全市13【詳細】
美麗鄉村建設要規劃先行統籌安排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推廣浙江好的經驗做法,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