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麗中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2013-04-03 08:33:59 來源:光明日報 瀏覽次數: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提升到治國理念的高度。“美麗中國”是自然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生態和社會生態的統一,是十八大強調的“生態文明”與習近平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統一,是國家“五位一體”實際發展與人民集體感受的統一。
“美麗中國”的治國理念,體現了從“人定勝天”到“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再到“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觀念的轉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時代趨勢,體現了人民呼聲,凝結了民族與集體的智慧,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⒉建設現狀:融入社會建設水平低,各地參差不齊
我國環保部門從1994年起開始制定《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1996—2050)》,此后,生態示范工作逐步展開。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環保部于2008年制定頒布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要求建設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產業支撐、環境安全、道德文化體系。全國已有海南、吉林等15個省(區、市)開展了生態省建設,超過1000個縣(市、區)開展了生態縣(市、區)的建設,并有38個縣(市、區)建成了生態縣(市、區),1559個鄉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取得不少成績和經驗。
但是,總的來說,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環節,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水平較低,“融入”路徑尚不清晰。同時,人們對美麗中國建設現狀還不完全滿意,對生存環境、食品安全等問題的關注度與期待值顯著提高,美麗中國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由于我國東西部以及各區域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水平與地理條件的差異,美麗中國建設出現了東西部之間、省市之間整體水平差距大,各城市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
⒊建設前景:污染嚴重,投入不足
“美麗中國”的核心是生態文明建設,然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嚴峻。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難以改變,生態赤字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劇。人們不斷向地球及后代子孫索要資源,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態環境來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
目前中國生態已亮起紅燈,環境進一步惡化,水質和空氣污染尤為嚴重。2008年至2011年四年廢水排放總量持續走高,2011年全國200個城市地下水質監測結果顯示,“較差—極差”級別比例達55%,15.2%的監測點水質比一年前差。2011年上半年,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約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嚴重,近2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濰坊地下深井排污”和“請市長下河游泳”等事件都反映了民眾對我國水資源污染的擔憂。同時,《2012年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顯示,2011年全國機動車排放污染物4607.9萬噸,比2010年增加3.5%。機動車污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
城鎮化建設加劇了生態問題。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從1978年到2012年城鎮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7.12億人,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2.57%。然而,伴隨而來的是城市建設加快,能源消費擴大,機動車使用量劇增,產生了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多種“城市病”。原本美麗的鄉村也成為污染重地。農村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專業人士稱,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都流入土壤和水體造成環境污染了。養殖業也成為部分水體污染的重要來源,2010年我國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達到1184萬噸和65萬噸,占全國氨氮排放總量的45%和25%。
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不足,生態改善力度不夠。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25712億元,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的農業、林業、水利等農林水事務支出僅為11903億元,占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9.47%;節能環保支出為2932億元,占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2.33%。2010年至2012年,我國公共財政對節能環保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比重逐年下降,從2.7%下降到2.33%。同時,國家在生態技術研究、生態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仍需大幅增加。與此同時,我國面臨的來自生態方面的輿論壓力日益增加,國外媒體日益關注中國的環境污染。生態環境信息,如建設項目環評報告公開的輿論要求考驗著各級領導干部的決心。
深層問題亟須重視
“生態”“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等概念人們已耳熟能詳,有關方面也在不懈努力,為什么情況還是不容樂觀呢?調研組發現了一些重要原因。
⒈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加劇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階段,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仍然是國家發展的第一要務。中國尚未全面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長期形成的“高增長——高污染”的發展模式仍是許多地區的無奈選擇。調研中,一些地方政府講述了他們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方面的尷尬和困境。地方民生的改善,要靠地方經濟發展,而地方經濟發展往往依賴于工業經濟支撐。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很難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反之,沒有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沒有百姓收入和就業的穩定與增長,又會引發新的、更嚴重的社會問題。環境污染了,老百姓不滿意;“餓著肚皮、癟著錢包看風景”,老百姓也不滿意、甚至更不滿意。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