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麗中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提升到治國理念的高度。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復興、永續發展”國家夢與“小康生活、詩意棲居”人民夢的有機統一。建設美麗中國,對于每一位國人而言,與有榮焉,與有利焉,與有責焉。
近年來,全國多地出現霧霾、沙塵暴等惡劣天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刻不容緩。從2012年夏季開始,四川大學在中國美麗指數研究的基礎上成立調研所,在全國展開問卷調查,對一些政府部門進行深度訪談,同時,與社會各界舉行系列座談,獲取了大量數據、材料。在此基礎上,得出關于美麗中國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并提出思考和建議。
現實狀況不容樂觀
⒈生態理念:從“環境保護”到“美麗中國”
我國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任務艱巨,提出“人定勝天”“向自然界開戰”等口號。隨著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環境保護提上議程,我國于1973年召開第一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與深入,國家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生態與環境問題更為凸顯,1983年我國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上世紀90年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全世界的共識,我國也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我國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黨的十六大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黨的十七大則正式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奮斗目標之一。這是在反思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揚棄舊的工業文明理念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朱建寧:美麗中國背景下的國土風貌整治
從歷史來講,古今中外好的園林作品,都是國土風貌或者國土典型特征的再現。只不過對于國土風貌的再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國園林為代表【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