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不等同于城市化
核心閱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城市化”和“城鎮化”這兩個概念一直處于一種“通用”的狀態,無論專家學者還是媒體公眾對其內涵的理解都比較含混。城鎮化或城市化,只是同一語意下的不同表述嗎?城市顯然不等于城鎮,城市化也不等于城鎮化,城市化水平也不能與城鎮化水平混為一談。也就是說,“鎮”與“市”,并非僅僅是一字之差,而是意味著不同發展路徑的選擇,其背后折射出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不斷思索與考量。
主持人:王劍、韓天琪
特約嘉賓:
楊燕綏,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張正河,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級重大課題“國家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戰略研究”首席專家
張曉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程鵬,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物業管理系主任
城鎮化是發展的巨大引擎
記者:現在大家都在談城鎮化,城鎮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楊燕綏:城鎮化是以居民享受交通、教育、銀行、通訊、醫療、日常生活服務等八大類公共服務的半徑為標準。半徑內居民日常生活越方便,城市就越發達。
張正河:城鎮化是一個過程,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是城市從數量、規模、形態、性質發生急劇變化的過程,是城市經濟和生活占統治地位的歷史過程,是農村生產生活方式逐步接近城市的過程。
張曉山: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城鎮化要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總的來說,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和下一步發展的巨大引擎。
程鵬:城鎮化進程表面上是如何實現農民為市民的過程,實際上整個轉變過程涉及到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和城鄉空間結構的轉變,其核心解決的是農村中低收入群體在城鎮化進程中自身可持續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問題。這個核心問題如果不解決或者沒有實現,中國的城鎮化就只不過是低水平的開發商的城鎮化,而不是農民的城鎮化。因此,如何切實使農村中低收入群體自身能力的成長和城鎮化進程相匹配是實現城鎮化的政策抓手和著力點。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并舉
記者:城鎮化與城市化的區別是什么?
楊燕綏:城市化是城鎮化的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城鎮化戰略的第一階段出現了城市化。城市化是圍繞著百余年前、以聚集人群為標準的一種理念和認識,因此產生了人口大量涌入資源集中的大城市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村被忽略。這種把各種資源集合起來建設大城市的做法是城鎮化發展的一種偏差和誤區。這種做法導致的結果是資源愈發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呈現“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并由此帶來了很多不可解決的問題。這對大城市本身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從“城市化”到“城鎮化”的發展說明國家已經開始關注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村的發展,這是一條均衡發展的道路。
張正河:在有關城鎮化的研究中,有的文獻稱作“城市化”,有的稱作“城鎮化”,對于這兩種稱謂曾經也出現過一些爭論,我國政策表述上采用了與我國具體國情相適應的、體現我國特色的“城鎮化”稱謂。城鎮化更能反映出我國的具體國情。城鎮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同時,它也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
張曉山:城鎮化相比于城市化更側重于強調小城鎮的發展。我國人多地少,人口密度比較大,除了大中小城市之外,小城鎮也是人口聚集的重要單位。這樣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無法將人口全部集中在大城市,而應該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并舉,把小城鎮發展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應該更重視城鎮化。城鎮化將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與我國的國情和戰略側重點都有關系。
程鵬:城鎮化和城市化二者之間的內涵完全不同。城市化進程沒有考慮到如何讓低收入者享受到社會發展的福利,城市化只是資本集聚的過程,整個過程是排斥的,而非包容的。城鎮化進程就是針對低收入群體的特征而設定的發展模式,尋求中低收入者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價值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