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為了重拾鄉村主義嗎?
2013-03-22 08:31:13 來源:南方都市報 瀏覽次數:
圍觀:2015年廣東省城鎮化率將達70%,2012年惠州城鎮化率為64%,未來三年惠州將力爭城鎮化率超過70%。據悉,去年廣東省的城鎮化率為67.4%,而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化率早在2010年底就超過了80%。此外,惠州市住建局提出,力爭在今年年底前將惠州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在現有263平方公里的基礎上,擴大到279平方公里,擴容約16平方公里。
來源:3月21日,南方日報,惠州日報
說說:兩條新聞,一條關于惠州低城鎮化率的焦灼,一條是城市建成區擴容的雄心,當它們同時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確信,一場自上而下的造城運動或將在此時此地拉開幕布。
城鎮化,到底應該怎樣“化”法,許多人都不甚了了,但因是來自頂層的政策設計,所以各地也就想著法子“化來化去”了。城鎮化的進程一早就是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不難論證,惠州這些年來的政績清單與民生改善都與此進程肯綮相連。但是,越來越多的城市病也隨之逐漸暴露出來,正負能量相抵之后,我們還能否一口咬定,“化”后的城市或城鎮就是我們的本意?
著名經濟學者溫鐵軍說,城市化和城鎮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城鎮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將縣級以下的城鎮集中,在最短半徑中讓最多的農民獲得非農就業機會。他甚至認為,“城鎮化一定是一個去城市化的過程”。這當然是真知灼見。問題是,更多的人包括政府官員、房地產商看到的來自國務院的城鎮化信號,最終仍會異化為一個城市化的過程,伴隨鋼筋水泥的快速擴張,低端工業化的強勢進駐,以及生活成本的急劇飆升。稍不注意,城市化的通病就將在城鎮化的軀體內感染復發。
關于惠州的這兩條新聞,說到底是解讀未來發展路徑的兩個切口。從城市擴容的計劃已經可以明顯窺見行政力量造城的沖動,這并不符合城市自然生成的規律。擴城必須有規劃,但它只能稱之為“城”,還不是“城市”,“有城無市”一切都是白搭。大亞灣區瘋狂的資本樓市,就是一個反面典型。城是造起來了,但被戲稱為“鬼城”,缺乏集市帶動的人氣以及生活氛圍,這樣的城是死寂的。造城的必要性值得打問號。小城自有小城的妙處,恐非“高大全”癖好者所能體悟,那么何妨抽離行政的雙手,讓時間、自然和市場去合力改寫這一切呢?
另一個探究惠州發展路徑的切口是,城鎮化真能讓農民生活更美好嗎?惠州的城鎮化率雖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也出現了一些高度城鎮化的工業鎮區,比如惠東“鞋都”吉隆、黃埠。這種城鎮化的結果卻是跛腳的,一方面經濟收入上去了,另一方面治安條件、公共設施、環境污染以及職業病因等等都面臨持續惡化的挑戰。如果城鎮化的過程就是繼續重復低端的代工工業發展路徑,那么這樣的城鎮化寧可不要。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除了在收取各種稅費的時候現身,其他時候幾乎都是隱形的。應該說,錯位的政府功能定位造就了城鎮化過程的諸多病痛。
城鎮的不堪即在于此。從惠州功能區域的序列來看,城鎮不可避免地處于市區和鄉村之后。它得不到行政力量的最大關懷,來自政府的公共服務投入極其有限,而只是在承接城市里被淘汰的產能,同時它也喪失了鄉村的靜謐淳美,沒有自然,沒有生態,傳統的保存趕不上機器摧毀的速度。它是中空的,漂浮的,各個階層都嫌棄的。
上周末去了一趟博羅縣橫河鎮花園村,驚覺山路十八彎內的古村落,竟然有許多粵A、粵B的旅游車,游人如織。這是傳統鄉村在當下的一個縮影。大規模城市化進程中,已經催生了大家重拾鄉村主義的情懷。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回到鄉村去,那里沒有工業,沒有添加劑,沒有PM 2.5。鄉村在淪陷,但鄉村也在靜默生長。
而城鎮呢?重提城鎮化的概念,真是為了營造美好的城鎮群,還是僅僅為了讓更多人重拾鄉村主義的美好念想呢?但愿新型城鎮化別走舊有城鎮化或城市化的老路了。
編輯:dai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