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保護應警惕“再現歷史輝煌”
好大喜功,可說是 “人性的弱點”吧,其內在動力來源于人想要別人關注、受人尊重的沖動。這就需要做出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才能引人注意、引起轟動,但歷史的經驗表明,好大喜功往往會走向其初衷的反面,最終獲得的是“惡評”。
面對“歷史文化遺產”過去是保護還是開發的爭論大一些,一些地方政府急于要見到政績,往往有盲目開發的沖動,有些就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了保護性毀損,而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一旦毀損就無法復原。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繞開保護還是開發的爭論,開始形成一種直接復建“古廟”的風氣,對此現象,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痛心疾首、深為憂慮。馮驥才呼吁政府不要復建“古廟”,建造這些沒有任何歷史文化價值的假古董,目的是為了開發旅游,引人掏錢,增加地方GDP,樹立政績。一些地方百姓稱這種廟為“商廟”。馮驥才指出,這與地方政府“再現歷史輝煌”的觀念密切相關,將早已消失不在的古廟“重建”,大多憑些口頭的傳說與記憶,想當然地干起來,而且為了“再現歷史輝煌”,蓋得愈大愈好。這樣好大喜功建出來的“古廟”,毫無歷史感和文化積淀,只能成為一種文物造假。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我們的尊重一直不足,遺產保護要尊重歷史感和歷史特有的形態。遺產的保護,我們要尊重它的歷史特有的形態,即使它已經殘破了,也應保持它的原樣。這在遺址保護上尤為明顯,就是“殘垣斷壁”,但那是歷史的風貌,人為去改變它,修復它就是破壞。在這一個觀念上,我們一定要樹立起來,我們看到殘破的“歷史文化遺產”總是想要修整它,如果在技術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就該保持它的原樣,它的原樣、它的歷史形態是有極大的文化意義的,這樣的觀念我們一定要樹立。許多人去歐洲旅行,看到很多“殘垣斷壁”,歐洲就是這樣保護他們的歷史感,保護他們的歷史形態。假設一下,我們國家現在走到哪里所見都是新的建筑,那我們的歷史感在哪里?
面對“歷史文化遺產”我們保護的心態要重一些,開發的心態要輕一些。“再現歷史輝煌”聽起來很能激動人心,但“歷史輝煌”更多的是建立在我們的有效保護上面,而不會是我們的新建上面,這樣的道理希望人人都懂,也希望可以深入人心。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