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應選擇城市群模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第45期“經濟每月談”于2013年3月19日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辦,主題為:“新型城鎮化:中國的現實選擇”。活動上,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市原市委書記王國平表示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必須也只有選擇以城市群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因為,城市群是城市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使產業和人口在空間集聚與擴散運動的必然結果。
以下為文字實錄:我認為,三十年來,在中國城市化發展規模的選擇上,一直存在四種不同的觀念。
其一:以小城鎮為重點的發展模式。這種觀點認為:為了避免出現西方國家曾經出現過的城市發展而鄉村凋敝,發展中國家大城市過度城市化的現象,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國情,中國應大力發展小城鎮,走“以小城鎮為主、大中城市為輔”的城鎮化道路。上世紀80年代,還出現了更為極端的觀點,即集鎮化論,認為“鄉村集鎮化是符合我國國情、具有卓越遠見的農村城市化的一條獨特道路”。
其二:以中等城市為重點的發展模式。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城市化要以發展中等城市為重點,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因為中等城市兼有大小城市的優點而少有兩者的不足,中等城市在城鎮體系中有獨特作用、發展潛力和良好效益。
其三:以大城市為重點的發展模式。這種觀點認為: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規律,中國也不能例外。不把大城市發展作為中國城市化的重點,就不可能帶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化應該走大城市擴容、以發展大城市為主的模式。
其四:以城市群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這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城市化應該走城市群(都市圈)帶動模式,城市群(都市圈)是中國最有效率的效益、最切合實際的模式。城市群(都市圈)化是一種新型的中國城市化戰略,是世界城市化趨勢在中國合乎邏輯的結果,符合中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國情,適應可持續城市化發展的要求。
我認為,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必須也只有選擇以城市群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因為,城市群是城市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使產業和人口在空間集聚與擴散運動的必然結果。從各國城市化的模式看,當城市化進入一定階段后,城市群已逐漸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主體形態。在城市化初期,城市化主要是以單個城市的平面擴張為主,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必然在更大范圍內,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龍頭,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集群協調分布,城市建保留一定的農田、林地、水面等空間,并通過高效便捷的交通走廊相連接的城市群。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強調“城市群的發展將作為我國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未來5年要“構建城市化戰略格局。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06年浙江省城市工作會議上就指出:“要突出城市群這個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城市群是現代生產力集聚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城市化新形態。從近年來的實踐看,我省依托滬杭甬、甬臺溫、杭金衢等交通廊道,已經初步形成了環杭州灣、佉溫臺沿海、浙中三大主體城市群。”
歷史將證明,如果我們以城市群的發展作為我國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就有可能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長,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我認為,中國城市化要成為21世紀人類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引擎,成為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就必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就必須堅持以城市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以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帶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特別只有把兩個發展方式轉變一起抓,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如果把兩個發展方式割裂開來,必然是事倍功半。過去10多年,杭州為什么能夠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我認為關鍵就在于我們找準了比較優勢、打造了競爭優勢、構筑了發展優勢,進而走出一條與其他城市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差異化發展的具有杭州特色的發展之路。杭州的發展之路,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城市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