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輝東:為什么要在洞庭湖湖口筑壩
(13)2011年10月7日,紅網論壇“獻策湖南”發表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建設必須要有新思路大舉措》,再次提出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示范區建設必須要有獨特的新思路大舉措。
(14)2011年11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會提出加快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2012年3月本人應邀參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研制工作。3月24日應約在湖南經視《天下洞庭》大型節目中接收采訪,訪談的內容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暢想曲”,這是我在電視節目中第一次提出興建洞庭湖綜合樞紐工程。
(15)2012年9月底至10月初,我作為第二屆中國湖泊論壇核心專家組成員參與了太湖、鄱陽湖、洞庭湖考察,并執筆撰寫呈報國家領導人和中央有關部門的專家建議書。9月25日乘船考察東洞庭湖后到三江口和城陵磯,聽了綜合樞紐擬選壩址的情況介紹,認定是可選之地。在代擬的專家建議中寫道:“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游河湖沖淤發生了新的變化,清水沖涮使荊江河道下切,荊江南岸三口分水分沙減少,已引發冬春季洞庭湖水資源短缺及水環境惡化。松滋口建閘不僅需要而且條件已基本具備,在城陵磯適當位置建設綜合樞紐也有必要。建設城陵磯綜合樞紐有利有弊,有些問題需要結合三峽水庫運行后河道沖淤變化及江湖關系變化進行研究,有關部門和單位可以適時開展前期準備工作,探索和研制南北兼顧、江湖兩利的方案”。
(16)2012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信息中心主辦的《研究與對策》第5期刊發了《洞庭湖與鄱陽湖一樣都能建成世界上最有特色的環境友好型生態經濟示范區》。
(17)2012年10月26日,第三屆洞庭湖發展論壇在益陽市舉行,我提交的論文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總體設想》,提出急需而且條件比較成熟的以及從長計議需要實施的重大工程之九是洞庭湖出口必須興建岳陽綜合樞紐工程。
(18)2012年11月4日至5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湖南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湖泊論壇在長沙和岳陽舉行,我提交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總體設想》收入中國科協編的《湖泊流域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第二屆中國湖泊論壇論文集》,2012年11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參加在省委禮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湖泊論壇開幕式后,我到岳陽分會場參加論壇交流活動,其間與岳陽市委副書記李志堅等會見時,提請岳陽市委市政府重視岳陽綜合樞紐工程建設,并建議開鑿運河把東洞庭湖、南湖、東風湖、白泥湖、黃蓋湖相連,流動的水能打造出清凈的岳陽城市水環境。隨后我又進一步構思,未來若能使運河下經嘉魚九宮湖至鄂州的長江故道與長江相連,上經鲇魚須、安鄉、澧縣、松滋河到枝城洋溪長江洞庭湖無壩引水工程與長江相連,則可從根本上解除兩湖平原洪患和長江洪水對武漢的威脅,也可使長江航道縮短幾百公里。
(20)2013年2月26日,我綜合多篇文章的內容寫成《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總體戰略謀劃》,擬在《經濟地理》雜志發表。提出洞庭湖長治久安的重大工程之八是開辟南北分洪道,從澧水尾閭開河道經注滋口(鲇魚須)到東洞庭湖;之九是必須在城陵磯興建洞庭湖綜合樞紐工程,之十是在長江干流枝城到松滋大拐彎處的洋溪興建類似都江堰的無壩引水工程,有望收到江湖兩利的奇效。
三、洞庭湖湖口筑壩的根本原因,是三峽水庫清水沖刷使荊江河道下切,出現了湖高于江的局面,三峽水庫下泄的清水多引入洞庭湖,能收到江湖兩利的效果。
幾千年來沒人想過提過洞庭湖湖口筑壩的問題,為什么近10多年來人們想到要在洞庭湖湖口筑壩呢?原因又是什么呢?
(1)洞庭湖湖口筑壩的根本原因,是三峽水庫清水沖刷使荊江河道下切,出現了湖高于江和枯水期湖區缺水的局面。
三峽水庫運行后使荊江河道清水沖刷下切,降低了分流河道口門水位,引起荊江南岸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水分沙減少,三口河道流量減少甚至斷流,2006年藕池河西支與虎渡河斷流分別達334天和317天,冬春季三口河道斷流已引起洞庭湖區水資源短缺、人畜飲水困難、水環境惡化等問題。湖北省松滋、公安、石首和湖南省安鄉、南縣、華容等縣市共有26萬公頃耕地和300多萬人口生產生活嚴重缺水。
(2)數學模型計算結果表明,三峽水庫運用40年末藕池口至城陵磯河段河床平均沖深5米以上。
長江科學院數學模型計算結果表明,“藕池口至城陵磯段,至2032年末,該段沖刷量為17.63億噸,若按河寬1400米計,河床平均沖深5.48米;水庫運用40年后,該段沖刷已達平衡,沖刷量為18.05億噸,按河寬1400米計,河床平均沖深5.61米”;“藕池口至城陵磯段,最大沖刷量16.623.48億噸,發生在樞紐運用4060年,河床平均沖深5.3-7.5米”。
(3)三峽水庫下泄清水對荊江河道的沖刷比原預料的大,三口來水來沙量比原預料的少得多,四水入湖年徑流量也大為減少。
2003年6月1日三峽水庫蓄水以后,下荊江河床沖刷量比原預料的大,洞庭湖來水來沙量比原預料的少得多。2002-2005年下荊江河槽沖深0.7米,年均沖深0.23米。1973-1980年三口分流入湖年徑流量為841億立方米,2004年分流入湖年徑流量只524億立方米。三峽水庫蓄水后長江三口入注洞庭湖的流量急劇減小,多年平均流入量由1953年-1958年的1479億立方米減少到2003年-2008年的496億立方米,減幅達67%;枯水季節平均流入量由1953-1958年的234億立方米減少到2003-2008年的52億立方米,減幅達80%。另一方面,三峽水庫啟用后,四水入湖年徑流量也大為減少,1991-1998年三峽水庫啟用前,入湖年徑流量為1888億立方米;2004年三峽水庫啟用后,入湖年徑流量為1499億立方米。
(4)解決長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區以及四水流域枯水期缺水問題,比較理想而且能夠實現的辦法,是上游水庫科學調度,適時適量給下游補水。
長江上游來水量大,年徑流量一般是4510多億立方米。長江流域干流石鼓以下及主要支流已建、在建和規劃的控制性水庫共38座(其中已建22座、在建9座、規劃7座),總庫容2485.4億立方米,防洪庫容769.24億立方米,占長江流域主要防洪水庫防洪庫容的91.4%。2030年控制性水庫全部建成投運后,將在長江流域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解決長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區以及四水流域枯水期缺水問題,比較理想和有可能實現的辦法,是上游水庫科學調度,適時適量給下游補水。2009年10月26日三峽水庫下泄量為9160立方米,對緩解洞庭湖區缺水問題起到過立馬見效的作用。38座控制性水庫全部運行后肯定還可以加大三峽水庫的下泄量。三峽水庫及上游控制性水庫實時聯調后,三峽水庫在枯水期某些時段每秒能夠下泄1萬至2萬立方米的水。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