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鳳梨之殤” 積極調整經營思路
作為當前盆花市場四大“當家花旦”之一,鳳梨行情近段時間臨近危險的邊緣。本應是銷售旺季的春節市場,很多花卉銷量嚴重下降,讓盆花經營者經歷了一個最為失意的年宵。相比之下,鳳梨的銷售尤為慘淡,由于市場極不給力,花卉經銷商“撕毀訂單”成了一種普遍現象,生產商經受著巨大的壓力。幾乎所有從業者都認為,最近幾年,鳳梨市場已經反彈無望,加上今年年宵期間的最差表現,在他們眼中,鳳梨已死。
業界有一個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新會風”吹倒了鳳梨。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鳳梨的慘劇絕非偶然,從其產業環境和發展軌跡來看,這次重挫是一種必然,早晚都會到來。多年的“生產競賽”使得鳳梨產能嚴重過剩,圍繞鳳梨生產、銷售的洗牌早就已經醞釀啟動。行業參與者要為這些年無所顧忌的種苗擴繁、惡性競爭買單。
清醒之下,很多人漸漸認同了這樣一個事實:花卉產品要想真正步入良性循環,最終還要依賴大眾消費市場。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擁有30多年的市場推廣歷史,但同其它“洋花卉”一樣,鳳梨一直沒能真正進入大眾消費者的視線。甚至30年后的今天,依然只有專業人士才知道,這個在花卉市場擺售的鳳梨同餐桌上的菠蘿有著十分密切的“血緣關系”。
鳳梨的境遇只是主流盆花中的一個縮影,消費基礎不穩固預示著這個產銷鏈條之中蘊藏著危機,長期依賴單一的集團消費,加重了整個行當的風險程度。如果不能擺脫花卉消費市場的畸形結構,其他花卉產品的前景也極難預料。市場結構必然會回歸理性,市場參與者必須適應并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產業步入正軌除了有賴于政府、行業組織的正確引導,從業者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更好的思路去調整自身。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花卉界兩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花卉領域兩項成果獲獎,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棣主持完成的【詳細】
北京盆花淡季來襲行情持續走低
7月以來,天氣炎熱,北京盆花市場迎來淡季,整體銷量下滑,走貨緩慢。紅掌價格與上月相比無較大變化;蝴蝶蘭主要為租擺拿貨,價格與上月持平;鳳梨品質高的走貨量大;綠植、小盆花等走貨量下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