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進軍:改善環境問題必須加快淘汰高能耗企業
天高云淡,碧空如洗。這些慣常用于形容環境的優美詞句,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季卻令人陌生。全國多地長時間籠罩在霧霾中,藍天陽光格外稀缺。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一句“下決心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維護人民健康,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令會場掌聲雷動。
必須全方位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才能留住藍天碧水,建設“美麗中國”。駐豫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如是說。
轉型升級 走綠色發展之路
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長期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去年我國GDP占全球的10.48%,然而卻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鋼鐵和20.3%的能源。其次是能源結構不合理,煤炭消耗量超35億噸,占我國能源消費比重的70%左右。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晉開化工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樊進軍認為,改善和解決當前工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必須要下大力氣加快淘汰能耗高、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安全隱患多、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要明確目標,確定淘汰落后產能的時間路線和規模數量,促進優勢企業加快技術升級,增強參與國際貿易的競爭能力,實現真正的轉型發展,自我造血,自我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漯河市市長曹存正說,走綠色發展之路,要制訂合理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對于可再生資源,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速度不能超過其更新再生速度;對于不可再生資源,要合理規劃,通過開發綠色技術、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使其得到節約和循環利用。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分類,建設一批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在再生能源應用、建筑節能改造、污水垃圾處理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生態工程、環保工程、節能工程。要劃定生態紅線,嚴格保護生態功能,形成合理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健全體制機制 保障綠色發展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弘昌集團董事長陳世強說,要進一步健全環境評價考核獎懲機制,加強資源環境、生態環境等領域的法制建設,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對生態區域的地方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核應與其他地區不一樣,要像青海三江源地區那樣,不單純地以GDP和經濟發展作為考核指標,而是要將生態保護納入考核體系。
合理保護生態環境,不僅不能讓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受窮,還要讓老百姓享受到因良好生態環境帶來的富裕生活。陳世強認為:國家應針對大別山區專門研究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補償力度。
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風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鋒一直在呼吁,國家應制定實施相關法律法規,以強制推行綠色輪胎的推廣應用。
他說,綠色輪胎具有無毒無害、低碳節油、可翻新等特點,相對于傳統輪胎可減小滾動阻力20%~25%,節省燃油5%左右。自2012年11月1日起,歐盟正式實施了歐盟輪胎標簽法案,目前在歐盟生產銷售的輪胎均為綠色輪胎。但由于我國目前尚無強制生產銷售綠色輪胎的法律法規,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制定出與國際接軌、符合中國國情的相關法規,嚴格限制輪胎制造業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
建設“美麗中國”人人有責
栽一棵樹易,育一片森林難。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副院長樊會濤說,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對環境負有責任。換個角度說,PM2.5問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不能對PM2.5的“爆表”強烈關注,卻不拿出實際行動來加入到凈化空氣的隊伍中。像秸稈燃燒、城市燒烤、企業排污、汽車尾氣以及不文明施工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改進管理方式、加快科技創新解決的。
代表、委員們認為,建設“美麗中國”人人有責。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號召群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以點滴的行動匯成蓬勃的生態文明建設力量。保證公眾對環境的參與權、知情權,讓他們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白紅戰還建議,設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大科技專項,推動盡快設立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等方式,著力推進工業企業污染防治、黃標車淘汰等重點治污項目,加強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監控能力建設。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農業農村部7月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將進一步做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詳細】
朱建寧:美麗中國背景下的國土風貌整治
從歷史來講,古今中外好的園林作品,都是國土風貌或者國土典型特征的再現。只不過對于國土風貌的再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國園林為代表【詳細】
國際風景園林與綠色發展交流會在秦皇島舉辦
來自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和中國的2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討風景園林與城市發展之路,探索濱水城市、海綿城市、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