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濕地資源現狀分析(二)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2012年7月北京一場暴雨掀起了人們對城市基礎設施陳舊問題的重視,但是很少人意識到這與北京濕地不斷減少、現有濕地分布不規律有重大關系;2013年春節前夕,一場霧霾彌漫近半中國,人們反思工業文明對自然造成的損害,卻少有人認識到這也是我們對自然要求太多,破壞太多,以致濕地太少,無法調節氣候、降解污染、防止沙塵、改善生態環境造成的惡果。濕地國際聯盟組織(wiun)于1996年確定每年的2月2日為世界濕地日。從1997年開始,聯盟每年都確定一個不同的主題,世界各國在這一天都舉行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宣傳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今年,2月9日是中國傳統春節,2月2日的世界濕地日在人們歡歡喜喜準備過年活動的同時,悄然地過去了,幾乎不留什么痕跡。
然而,濕地對人類的生活和生存至關重要。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濕地,思考一下濕地。
三、近年濕地保護意識逐漸加強,保護工作有一定發展
中國濕地保護分為幾個階段:
1、逐漸認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加強濕地資源調查
1992年,中國加入濕地公約。1990年代中期,開始了為期6年的全國濕地資源調查;
從2003年8月起,中國采用3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對濕地進行首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當年完成,并確定此后每5年重新調查一次。
2、進行濕地保護研究,積極制定濕地保護計劃
2000年11月8日,由國家林業局牽頭,外交部、國家計委、財政部、農業部、水利部等17個部委共同參與制定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正式發布;
2001年,中國啟動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將濕地保護作為主要內容之一;
2002年,中國組織"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將濕地保護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問題進行系統研究;
2002年8月,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國際濕地公約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烏魯木齊舉行高原濕地國際研討會,與自尼泊爾、不丹、吉爾吉斯斯坦的代表共同研討了喜馬拉雅地區的高原濕地保護問題,并于2002年11月在濕地公約第八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相關決議;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了由10個部門共同編制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
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國家林業局公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
3、加強國際交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濕地資源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搶救性地加強全國濕地的保護。自那時起,我國先后正式批準設立45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面積4萬余公頃,分布于20省區市的43個城市。濕地保護,正在改善許多城市的面貌和軟實力,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2005年2月杭州西溪濕地獲批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以來,我國已建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98處。
我國加入《濕地公約》20年期間,全國共投入50億元,對濕地進行搶救性保護,實施了500多個濕地保護項目,累計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550多處,國際重要濕地41處,新增濕地保護面積150多萬公頃,恢復濕地8萬多公頃。
20年來,我國設立了濕地保護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啟動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在長江中下游實行"退田還湖"等政策,保障了湖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區實施重點生態工程,保護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等濕地,保障了國家水資源安全。
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并提出要擴大森林、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這既為全國生態建設事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對濕地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現實要求。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江西成立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
近日,江西省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立,聘請復旦大學教授陳家寬擔任顧問。本屆專家委員會由來自生態環境、氣象、土壤、地理、監測、動植物保護等各個領域的31名專家委員組成,其中外省專家7名。【詳細】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海口市濕地保護協會成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