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治理比取名更迫切
當面對霧霾無處可逃時,公眾在意的不是PM2.5叫什么,而是空氣質量如何改善。當務之急,是盡快想出治理的辦法,降低其危害。
PM2.5是造成嚴重霧霾天氣的“元兇”之一,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由于PM2.5是一個字母詞,至今還沒有統一規范的中文名稱,為此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舉行了一場專家研討會,準備給PM2.5取一個中文名。一旦定名,該名詞便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生產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
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負責人解釋,PM2.5雖然是熱門詞匯,但不少人對其具體含義不太了解,國家也有規定限制字母詞在中文使用,因此委員會才決定為PM2.5起個規范的中文名稱。“考慮了很多方面,要讓大家一看就能大概知道意思,也為以后其他命名留有空間。”
據了解,研討會的部分專家建議采用“細顆粒物”的名稱,也有專家提出可以采用“顆粒物2.5”、“粒徑2.5微米及以下顆粒物”等名稱,還有專家提出為了公眾理解和媒體使用方便,可以俗稱為“煙塵”或“細飄塵”。在這些待取名字中,“細顆粒物”的呼聲最高,但并未最終確定,需進一步征求意見,經程序確定后再發布。
PM2.5走入公眾視線,成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年度熱詞,源于頻頻出現的霧霾天氣。PM2.5在走入公眾視線的同時,帶起了公眾對環境質量的關注度,讓大家明白空氣質量與身體健康、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不曾想,PM2.5要取中文名的消息一出街便引起了熱議。有人對其命名提出建議,但更多的人對此舉表示質疑,認為給PM2.5取中文名沒有必要,是在玩文字游戲,花功夫改名不如下力氣治理。質疑者的主要理由如下:“經過這么多天的霧霾天氣,PM2.5的概念已經家喻戶曉,沒有任何改名的必要。有這個精力和研究的勁頭,不如多想想減少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而就在PM2.5改名消息傳得沸沸揚揚的同時,北京等多地的霧霾天氣一如既往。據北京環境監測中心消息,PM2.5濃度普遍已達到嚴重污染水平,建議民眾盡量減少外出時間。而自今年1月以來,多個省份連遭灰霾襲擾,多地出現20天以上的灰霾天,中國為此首次獨發霾預警,甚至一天內兩發霾藍色預警,“灰霾圍城”的現狀令PM2.5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專家們卻花精力去研究中文名詞,頓時讓人覺得這是那么地“不合時宜”。在PM2.5這個名稱已經得到公眾一定認同、高度關注的今天,不說取個中文命名沒有必要,而是沒有那么緊迫。有專家就指出,現在大家基本都知道了PM2.5,媒體宣傳、科研需要以及日常生活的交流都沒有任何溝通困難,所以沒有必要花時間給它想一個中文名字。而且有了新的中文名字,公眾可能又要花時間再重新熟悉,更加麻煩。與其花時間取名字,不如多研究如何治理灰霾。
筆者以為,和取名相比,更加迫切需要專家們去做的,是找出治理灰霾之策。公眾希望看到的,其實是相關部門出臺了什么應對政策,專家想出了什么好的點子,至于PM2.5叫什么,你見,或者不見,它都在那里,不離不散。相關部門和專家們當務之急要做的,是盡快想出治理的辦法,降低其危害,加強監測,加大信息發布,及時預警,這些才是實質性的問題。
當面對大霧無處可逃時,公眾在意的不是PM2.5叫什么,而是空氣質量如何改善。在灰霾治理方面,有他山之石可以借鑒。美國環保署1997年根據《清潔空氣法案》,設立了專門針對大氣PM2.5含量的標準,以便更好檢測過去被忽略的這類細小顆粒物。美國對PM2.5的管理重點是嚴密監控、實時公開、立法規范。美國還采取區域環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線,依據地理和社會經濟,將全國劃分成十個大的地理區域,設立區域辦公室,進行統一管理。今后,我國也應該進一步加強監測預報工作,開展污染物減排,利用倒逼機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產能擴張,逐步將PM2.5排放總量納入國家約束性指標,并開展研究,制定科學減排路線圖。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林中陽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陰影中的草坪
對于花園的道路來說,觀賞草可以構成令人喜悅的道路邊緣,但是,這樣的邊緣需要很精心的維護,否則景觀也許會不盡如人意。為了邊緣草坪的修剪,寬闊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機來修剪;這種方法尤其適合用于沿道路兩旁的緩坡地形【詳細】
住宅水景景觀,充滿活力!美不勝收!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詳細】
麗江第一村:人杰地靈的清水古鎮
清水古鎮又名清邑、清水驛、清邑街,位于麗江市永勝縣程海湖南岸的金沙江狹長的干熱河谷平地。從邊疆沃土拓荒之早,中原漢文化積淀之深;從人才開發之多及自然村落綿延之大等諸多方面評價,堪任"麗江第一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