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化"話題:請關注文化的命運!
城市化,別把地名的文脈割斷
有的地名“老”了,鏟土機轟鳴,不容商量將其“葬送”;有的地名“舊”了,往往被視為“不吉利”而被迫“下崗”;有的地名一“誕生”,就扮演著“狐假虎威”的故事……
一項民間調查顯示,廣州已有三四千個老地名在城市變遷中流失了。文史專家黃淼章呼吁,盡快開展老地名普查,建立老地名名錄,出臺保護老地名細則,以拯救羊城的歷史記憶。上海市政協委員姚卓勻痛惜,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大拆大建,使得不少老地名已不復存在,“這些老地名可都蘊含著上海的歷史軌跡和文化傳承。”
點題
“要改,可以,但是要講個道理,而且不要講歪理”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袁學駿袁學駿認為,傳統地名經歷過歷史、文化的積淀,與民風民俗、百姓心理緊密相連。就日常生活而言,地名一旦固定下來,讓老百姓好找,好查詢。倘若采取行政手段,突然之間讓這些地名消失了,或者改得“四不像”,這就等于把根切斷了,讓當地居民不舒服,內心難以接受,“地名都帶著情感的溫度,你就是要重新‘另起爐灶’,而且這個‘爐灶’還不如以前的,情感的溫度自然就涼了下來。甚至讓老百姓有逆反心理,你改地名跟他們沒有關系,他們的嘴邊經常說的還是之前的名字。”
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歷史
從長遠看,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即使是千年古鎮,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是一個“過客”。“消失”和“新生”,此起彼落,變是一種“自然”。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要盡可能地減少、避免以及彌補這個過程帶來的“缺憾”。
延伸閱讀
南京多個老地名被企業冠名
在城市街巷道路變寬延伸的同時,一個個歷史悠久的老地名卻漸漸消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走進回憶。蘆席營、東柏果園……這些南京市老地名正處于“有門牌,無路名”的尷尬境地。素有“民間規劃師”之稱的熱心市民蓋星石日前專門給南京市市長寫信,直陳這些很有歷史的老地名變成了“金貿大街”、“南瑞路”等企業名,讓人不禁擔心如此更名不僅給附近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甚至會磨滅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
重慶老地名30年來消失500個
依仁巷、木貨街、九塊橋、靈隱路、嘉陵路……這些昔日人們耳熟能詳的老地名,隨著城市空間的拓展和對老城區的改造,正和它身后的老街舊巷一道,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
來自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的消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市主城約500個老地名已消失,而目前留存的1000多個老地名,許多也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
專家支招
老地名的現代歸宿
在濟南地名文化論壇上,專家們一致認為,對老地名、古地名的注銷一定要慎之又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一些地理實體可能不復存在,可將這個地方的地名移植到新建筑和經過改造的街巷上,或在區、社區、公交站牌等載體上使用,這樣就可以更多地保留老地名,以使品位較高、著名的老地名得以傳承。對于新地名的命名,要征求廣大市民的意見,既要好聽好記,反映城市新貌,又要和老地名在氛圍上和諧一致,使地名、歷史、文化、經濟和諧統一。要更加注重地名的指位性、方位性,還要尊重歷史,地名的命名、更名要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見,反對商業化冠名。
編輯:dong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