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化"話題:請關注文化的命運!
城市化,別把文化“化掉”
放眼望去,全國各地因房地產開發(fā)、舊城改造等原因,面臨拆遷的老建筑不在少數。這些看似正在加快“城市化”發(fā)展速度的理由,在不經意間,把城市文化慢慢“化掉”。
北京電影制片廠面對拆遷的奮力掙扎
北影廠的清明風情街
北京電影制片廠成立于1949年,與共和國一同成長,先后拍攝過多部深受民眾喜愛的國產影片,并涌現出一批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和技術專家,成為新中國電影事業(yè)發(fā)展的脊梁。2012年8月,北影廠在這里――北京市北三環(huán)中路77號――屹立了40多年后,收到了一份正式拆遷的通知。
在1月31日的通氣會現場,老制片師孫慶吉和其他幾位老職工,回憶起北影廠的歷史,想到接下來這些歷史與文化可能會面臨的悲慘結局時,幾度灑淚。對于這些老人們來說,這里是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更是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所在。“這里是有故事的地方:電影的故事,還有我們的故事。”張澤宇說。
點題
留下城市發(fā)展的記憶
“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每個時代都會在這里留下痕跡,保護歷史的連續(xù)性、保存城市的記憶是人類現代文明發(fā)展的需要”。剛剛去世的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總規(guī)劃師王景慧生前曾多次強調。
守住文化傳承的記憶
現代化一定要以切斷歷史為代價嗎?現代化城市就是沒有老建筑的城市嗎?在追求現代化的路途中真的不再需要看到歷史遺存嗎?這些問題本該都不是問題,但是在現實中,它們往往都是很大的問題。
延伸閱讀
梁思成夫婦故居被拆終未幸免
上下兩圖分別為拆遷前后的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北總布胡同3號四合院的梁思成故居。
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北總布胡同24號院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故居近年來本就已經被拆毀近半,記者近日發(fā)現,原本計劃恢復原貌、去年被列為普查文物的梁林故居終不能幸免,現已被拆,只剩幾根房梁和殘磚爛瓦。北京市文物局表示不知此事,已責成東城區(qū)文委進行調查。
錢學森故居納入拆遷范圍
在中關村海龍大廈斜對面,有一片坡頂的三層小樓,這里就是中國科學院的職工宿舍區(qū)。小區(qū)里的13號、14號、15號樓是整個宿舍區(qū)的核心。從1955年起,錢學森、錢三強、何澤慧等一批科學家陸續(xù)入住這些特樓。一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那些老一輩科學家先后離世,曾經的特樓也變成了老樓危樓,被列入拆遷改造的范圍。
專家支招
城市化進程中要注意保護文化血脈
一提到城市建設,大家往往想到的是道路的開通拓寬、樓房建筑崛起、城市面積的擴大、人口的不斷增加等硬實力,自覺想到文化軟實力的傳承、再造和提升的會少得多,事實上我們的許多城市正在經濟優(yōu)先的前提下,一味追求城市建設速度。沒有文化軟實力的城市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物質軀殼,像一個人缺少了底氣和靈魂,沒有共同的指向,顯得松散氣虛,沒有生機動力。
編輯:dong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