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設,讓城市更美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劃定的首批90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涉及28個省區市,包含了5個省會城市、30個地級城市、18個縣級市(縣)、34個區和3個鎮,覆蓋華東、華南、華中、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地域上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智慧城市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信息資源、統籌業務應用系統,優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運行的新模式,是一種新的城市管理生態系統。業內人士說,與以往數字城市建設先從發達城市開始不同,這次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既有發達地市,也有中西部欠發達城鎮。
城市管理的得力助手
利用信息化手段智慧地解決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是智慧城市的突出特點。多用了信息,可以為城市管理減少些什么呢?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認為,智慧城市能夠使城市少用能源、少用管制、少受災害。
智慧城市可以使城市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城市感知系統、物聯網技術、城市運營海量信息收集與處理、信息決策系統,正快速發展并趨于成熟,為城市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排放創造了日益充分的條件。
智慧城市還可使城市多用信息少用管制。城市里,市容秩序、流動攤販、環境衛生等方面大多靠強制性管制才能奏效,如果能多用信息引導,許多強制措施就可以大大減少。仇保興舉例說,當商業樓宇的用水需要定額管理時,某幢大樓每平方米或人均用水量多少能自動實時顯示在該大樓的一個屏幕上,同時顯示這幢大樓在本地所有樓宇中人均耗水量排名,起到警示和提醒作用,使人們增強節水責任意識。比起強制處罰措施,用信息披露的辦法效果好、成本低。國外的一些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披露辦法可激發大家開展節水、節能等方面的“友誼競爭”,是替代強制性管制、檢查的良方。
智慧城市亦能使城市少受災害。仇保興說,北京“7·21”特大暴雨造成巨大損失,與信息不足、傳遞不通暢有很大關系。日本在利用信息技術防災減災方面做了不少嘗試,近幾年他們推廣的地震新發明給人以高效率的印象,即在所有陸上地震斷裂帶裝置傳感器,并將這些傳感器連接到網絡上,可以將地震信息迅速傳遞到離地震中心幾十公里、幾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市民利用時間差跑到屋外。“如何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成就實現城市防災減災將是我國城市管理者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智慧城市創新的主題之一。”仇保興說。
以服務百姓為原則
除了能夠成為城市管理者的得力助手,發展智慧城市的另一個初衷是為百姓服務。“智慧城市的創新是為了群眾生活更美好,就應該也必須在衣食住行醫游購等各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便利百姓生活提供優良的服務。”仇保興說。
他認為,有些地方推行智慧城市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是信息壟斷式智慧系統。例如,有的地方大規模投資建設智能交通系統,把實時交通信息全部匯總到城市交通中心,但僅有少數人能了解到整體的交通擁堵情況,最需要這些信息的駕車人卻無法掌握,無法有效規劃和調整出行路線以避開堵車和減少城市擁堵。“智慧城市的創新點之一就是盡可能讓老百姓和城市管理者同時了解到相關信息,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更高效、更便利。”仇保興說。
二是商品推介式智慧系統。一些信息設備大企業曾經提出過自己的智慧城市方案,但有不少方案更多是為了將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這有可能造成信息孤島。
仇保興說,每個城市基于互聯網形成綜合公共信息平臺,從而實現部門間信息無償共享,這本是舉手之勞,但許多單位囿于舊觀念不愿意這樣做。“當務之急是把智慧城市的基礎系統——信息公共平臺,作為現代城市一種必要的公共設施去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和定期升級,就像城市的道路網、供排水系統、園林綠化等公共設施那樣。這樣一來,政府、老百姓、企業都能夠受益。”
相關產業受益
國家開發銀行相關負責人透露,國開行“十二五”后3年與住建部合作投資智慧城市資金規模達800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800億元投資將對產業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例如通信技術設施方面寬帶和無線領域的建設,同時也將帶動各種軟件、電子信息系統發展。另外,智慧交通、數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醫療信息化、綠色建筑等延伸領域,未來也將分享這一“盛宴”。有研究機構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有600個至800個城市打造智慧城市,市場總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
據了解,智慧城市通過廣泛部署的物聯網端點的數據采集、云計算技術的數據存儲、大數據技術的信息挖掘,從而支持創新社會管理。目前許多地級以上城市都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這將長期拉動相關的ICT市場。不過也有部分人士認為,盡管智慧城市的“錢景”很美,但要真正“吃”上“蛋糕”可能還得等一段時間。
一家電子銷售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對于智慧城市關注度很高,也做了一些前期部署,但是試點城市將經過3年至5年的創建期,目前尚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會謹慎擇機切入。他介紹說,業內不少企業目前對于智慧城市也都處于觀望狀態,希望關于試點城市能出臺一些比較明晰的相關配套措施等。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