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讓文化浸潤城市
B
“四態合一”理念高度契合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成都針對大規模的城市“啟新”和“改舊”,創新性地提出了“現代化城市形態、高端化城市業態、特色化城市文態、優美化城市生態有機耦合”(“四態合一”)的規劃和建設理念,是成都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對黨的十八大精神最具創造性的貫徹和落實。
2012年11月19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在全市傳達黨的十八大精神大會上的主持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走在前列,為全國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實際是對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發達地區和先發城市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也表明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確立的“領先發展”取向和“加快推進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歷史使命是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成都作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旗幟、領先發展,力爭在中西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中走在最前列,成為引領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二個大局”的龍頭城市。
2012年歲末,省委經濟工作會議舉行。2013年1月10日,市委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強調,這次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鮮明提出了“多極支撐”的區域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了成都的發展責任。這個責任就是,在四川新一輪跨越發展中,成都要當好全省發展的“首位城市”。切實發揮好“首位城市”的帶頭帶動引領作用。
這是對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內涵的豐富和延展。
在此,可以作個回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在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導思想中這樣表述,堅持領先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實施“五大興市戰略”,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為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打下決定性基礎。
對照兩段表述,我們看到成都在與時俱進、對標新高。因為,“今后五年”這個時段,是截止到2017年。2017年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只有三年。這三年,意味著成都不能懈怠,必須再接再厲,快馬加鞭,以更大的勇氣和力度加快推進現代化、國際化進程,才能繼續搏擊發展“浪頭”,才能走在“最前列”,當好“首位城市”、成為“龍頭城市”。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總的來看,成都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擁有許多有利條件。最重要的是,我們正在經歷全球第四輪也是最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浪潮。抓住這一機遇,就可能躍升為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國際化城市。同時,正在推進的天府新區建設,不僅將改變成都平原千年建城格局,而且將奠定成都未來百年發展基礎,為我們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再造一個產業成都”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這兩大歷史機遇的契合,必將為成都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提供強大支撐。
這個“現代化”,就是成都經濟的騰飛;這個“國際化”,就是成都融入世界。實現“騰飛”和“融入”的路徑,就是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現代化”和“國際化”:當前,我市仍處在城鎮化中期向后期演變的加速期。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關系成都現代化和國際化的一個大戰略,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緊扣“以人為本”核心,突出產業支撐,統籌兼顧多元化的人居需求,堅持走產城一體、“四態合一”的城鎮發展道路。
而推進這一“大戰略”最有力的兩大實踐壯舉,就是城市的“啟新”和“改舊”。
2012年2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在政協第十三屆成都市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閉幕時的講話中指出:“未來,我們需要做好承接2000萬市域總人口的準備,成都也將發展成為一個建成區超千平方公里、市區人口超千萬的"巨型城市"。我們深感幸運的是,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成都的城市建設恰恰處在"改舊啟新"這樣一個極其特殊、極其關鍵的歷史時刻,既要完成成都舊城改造的攻堅決戰,同時也要開啟天府新區"千年立城"的宏偉事業。我們將實施好"立城優城"戰略,"立"好以天府新區為代表的新城,"優"化以中心城區為代表的老城,書寫成都城市建設新的歷史”。
這“兩個著力點”的關系是什么,用“四態合一”理念即能解釋。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細讀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的新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再將“四態合一”理念中的“耦合”二字與其中的關鍵詞“融入”對照,竟是如此地高度契合,可謂絲絲入扣。
本組報道是圍繞“四態合一”理念,以文化為切入點,以城市發展為主線,分別闡釋文化與城市、文化與產業、文化與生態的融入關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綱挈領,將讓我們的行文更加有理、有力!
C
體現在城市“啟新改舊”中的“新趨勢”
在全市傳達黨的十八大精神大會上,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要圍繞六個著力點下工夫,其中兩個著力點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要大力發展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打造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這是成都市此前已經確立的目標定位。
這兩個“著力點”昭示的就是文化和經濟融合前行的關系。按照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來看,這一關系體現的就是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的特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任務,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全面部署。成都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持久興起文化建設的蓬勃熱潮,加快打造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
文化,再次被托舉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悠久的成都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正激情奔涌,以多元方式厚積薄發。為多角度展開本文主題,我們再打開一個“視窗”,往縱深看過去,再從遠景看過來。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全會認為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就在前一天,即10月14日,人民日報刊載了題為《文化復興的歷史方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的文章。文中說道:“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動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把時間再往前移。在2010年8月舉行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上,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的黃新初在討論發言中,對中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談了四點認識,其中三點是:昭示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新特征”的敏銳把握;昭示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運行“新趨勢”的科學運用,所提出的破除當前我國“發展困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應對策略;昭示著我們黨對綜合國力競爭“新動向”的深刻洞察,著眼于民族復興大業搶先布局、及早謀劃的戰略舉措,標志著對綜合國力競爭策略的科學調整。
黃新初同時提出了三點見解,即,文化體制改革能否真正成功,文化建設能否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關鍵要看三個層面的標志:思想層面的標志,要看能否形成全社會的高度文化自覺;產業層面的標志,要看能否實現全領域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層面的標志,要看能否形成全方位的公平競爭環境。
基于決策者對文化發展“新趨勢”的敏銳認識和深刻感觸,當成都把“啟新”和“改舊”作為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變的突破口,“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在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表現就具有了前瞻性和創新性。我們的視線也由此轉換到文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上來。
【新聞鏈接】
“新特征”即為不發達的文化生產力與人民群眾迅猛增長的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
“新趨勢”即是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正在成為繼經濟科技化、科技經濟化之后世界經濟發展新的重大趨勢;
“新動向”即是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重視文化建設,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
D
成都是極佳的文化城市建設之現實樣本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DNA”。這些比喻,足以說明文化對于城市的重要性和在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蔡武部長是面向來自世界各國的重量級嘉賓所作的演講,即是向世界表明中國對文化與城市發展的認知和態度。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解析成都文化與城市發展的耦合關系,視野將更為廣闊。
于2011年12月18日舉行的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具有雙重意義。既要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九次全會精神,對推動成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行系統謀劃,又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部署今后一個時期成都“領先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重大工作。在此次全會上,成都市提出了“抓城建需要抓文化”的理念。
全會指出,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靈魂。成都作為國家首批認定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底蘊深厚、魅力獨具的歷史文脈。這是成都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也是展現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會議確立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加強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即,成為“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
因此,成都是一個極佳的文化城市建設的現實樣本。既有從零開始的天府新區建設,為在保護傳統文化基礎上怎樣創造新文化提供了信馬由韁的巨大舞臺;同時又有決戰式的城市更新“北城改造”,為對傳統文化、歷史遺跡進行保護、傳承并發揚光大提供了多重歷練的實踐平臺。如此大手筆地“啟新改舊”、“立城優城”,真可謂龍飛鳳舞、南北呼應,場面宏大、氣勢不凡。
城市的“啟新改舊”從謀劃開始,就有很多關于文化的問題需要思考。這些都是在城市建設中不可忽略的問題。成都,都已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啟新改舊”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使成都發展成為一個建成區超千平方公里、市區人口超千萬的“巨型城市”。這如同一個巨大的棋盤,如何走棋布局、科學謀劃,推動新型城鎮化步入更加科學的軌道,成都市提出了一個“管總”的創新理念,即:“堅持"四態合一"的城市規劃理念,努力實現現代化城市形態、高端化城市業態、特色化城市文態、優美化城市生態的有機融合”。 提出“全面推進宜人成都建設”,并認為:“"四態"是宜人城市的基本元素”。而其中對文化元素的表述是:“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態,關鍵是要鮮明體現成都文化的特色和本底”。
如前所述,“四態合一”理念高度契合了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提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快建設中西部文化之都,營造宜人成都的文化氛圍”,就是傳承成都悠久文化的血脈,構建人民群眾美好的精神家園;就是成都在力爭領先于中西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中,“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解析“特色化城市文態”與“現代化城市形態、高端化城市業態和優美化城市生態”的耦合關系,就是解析城市發展過程中,包括文化傳統在內的“城市空間、物質形態、社會結構和產業經濟等多方面的調整與變化”或共振。本組報道就是努力進行這樣的解析。
【權威論述】
2010年10月31日,在上海世界博覽會“知識創新與文化城市”平行論壇上,文化部部長蔡武發表了題為《注重傳承,推動創新,加快文化城市建設》的演講。他特別提到:“對于城市而言,文化展示著城市風貌,體現城市品格,凝聚城市精神,決定城市長遠競爭力,文化是城市的內核和靈魂。”這將文化在城市發展中顯性和隱形的巨大價值和張力揭示了出來。
波瀾壯闊的經濟全球化,助推現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越來越多的城市。一座又一座高樓大廈、一組又一組城市綜合體、一個又一個城市群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與此同時,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也無法回避地凸顯出來當城市發展在高速路上奔馳時,城市之魂“文化”卻在城市軀體中向外游離,文化內核的位置越來越偏移。文化,陷入了前所未遇的尷尬甚至悲催的境地。
蔡武部長在演講中,還說了這樣一段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在城市面貌全面改觀,為人們帶來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文化的失落、歷史遺跡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諸多城市結構性和功能性的衰落等問題,從而使城市生長、文化傳承、居民幸福的鏈條出現了明顯的斷裂。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勢必影響城市乃至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降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為此,他還使用了這樣的表述方式以示警醒:我們還意識到,傳統文化是城市發展不可剝離的固有組成部分,在塑造城市個性特色、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維護文化多樣性、保持代際延續性、維持居民對社區和城市的認同感、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舉輕若重的作用,必須加以保護和傳承。……后工業化時代的經濟,只有與文化相結合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及其增值。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