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讓文化浸潤城市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標志著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的偉大時代成功開啟。
黨的十八大,舉世矚目,充滿期待。世界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更加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寬廣;看到了中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翻番”的宏偉藍圖已經大展開來;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瞻遠矚。
世界看到的,我們都看到了。本組報道將從宏觀背景看過來,落點“文化”,聚焦成都風景,解析“特色化城市文態”與“現代化城市形態、高端化城市業態和優美化城市生態”的“四態合一”的耦合關系。
在表達方式上,本組報道采用成都日報于2004年首次在全國新聞界提出的深度報道“圈層式思維”理論觀點,在宏大背景下,引用權威人士的論述作支撐,并與成都實際對接,對成都市一年多來關于成都文化與城市發展耦合關系的認識、理念和實踐進行條分縷析和重新認識。
A
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標志著中國由此全面步入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軌道。在此著重解讀“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結合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省委書記王東明對黨的十八大報告作出的我國基本國情“三個沒有變”的重大判斷進行了精辟闡釋,進而對四川省情作出了精確判斷,強調“四川仍然是西部省份,是整個中國的縮影”,必須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并在成都視察時,對成都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要求和最新部署。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在全市傳達黨的十八大精神大會上的主持講話中指出,在中央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戰略框架下,省委進一步把“加快發展”確立為第一要務。成都要落實好省委確立的“第一要務”,最根本的是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市之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鮮明“領先發展”取向。成都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西部地區最有實力、最有影響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全省的發展地位舉足輕重,對整個四川的發展,輻射帶動作用至關重要。要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邁向現代化,發揮好帶頭帶動引領作用。
他提出,深入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積極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要著力抓好三個發展重點:一要構建現代產業發展體系;二要加快建設特大中心城市;三要健全區域創新體系。確保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在全省、在西部走在前列的態勢得到強化,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同時,也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部署,抓緊謀劃好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全面部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五項新要求。在“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一項中,明確提到:“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2013年1月28日,新華網登載了題為《為什么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文章。文章開宗明義地回答道,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必然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有了行動綱領,有了權威解讀,我們認識到中華文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水乳交融的關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特色之所在。于是,當我們從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煉出這樣一些關鍵句“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文化之于經濟、之于發展的地位就清晰地凸顯出來。
關于文化和經濟的關系,我們再聽聽中國國情研究專家和學術帶頭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知名經濟學家胡鞍鋼的獨到見解。
依據上述高端支撐,我們或許可以站上一個新的層面,對成都在文化與經濟、文化與城市發展方面的認識、理念、思路和實踐的創新性、前瞻性進行一些探究。
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的舉辦已進入倒計時,成都正在緊鑼密鼓、厲兵秣馬,要努力把本屆論壇辦成具有國際水準、中國氣派和成都特色的財經盛會,辦成提升成都的城市“首位度”和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盛典。我們將文化與城市發展精彩的耦合“圖譜”織入如此宏大的國際背景中,就是為本屆財富論壇烙下獨特的成都文化色彩。
【權威論述】
2009年11月,胡鞍鋼在接受紐約亞洲協會美中關系研究員李肇華和約翰·德魯瑞為《中國經濟騰飛項目》所進行的訪談中,就采訪者提出的關于中國政府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之含義進行了這樣的闡釋:“和諧概念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個傳統文化對中國來講是根深蒂固的,對全世界來講,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他繼而深入論述了文化和中國經濟起飛的關系,即,中國的文化,就如同長江之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而經濟發展,則是長江之水,會曲曲折折,卻是波濤滾滾,后浪推前浪、后浪超前浪,最終融入大海。這個大海就是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我們中華文明和中國經濟最終都要融入到全人類和全世界之中。因此,“和諧”這個理念非常重要。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文化【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