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城鎮化出路曲折
正經歷領導層更替的中國,在中共十八大文件里提出要堅持走“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但推動社會轉型,顛覆民眾生活的城鎮化并非只是把農民變成市民。城鎮化所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環環相扣,過程繁衍復雜。如何發揮創意規劃城市、推動產業建設以及完善社會福利都是重要環節,也是現今中國急需解答的難題。聯合早報網2月17日發表文章,分析中國城鎮化出路曲折的原因。
文章稱,根據個人戶籍和職業,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分為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公費醫療制度等種類。這些醫保制度的報銷標準各異,一般不允許異地報銷。住在城市卻因戶口問題無法享受當地市民享有的福利,讓大批收入不高的農民工很無奈。隨著中國的城鎮化推進,越來越多農民工進城,外來務工人員和城市居民在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待遇差距更是越來越突出。
城鎮化率城鎮化
城鎮化最基本定義就是人口向城鎮集聚的過程。它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并已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指標。截至去年,中國城鎮化率達52.57%;換言之,超過一半的中國人已住在城鎮。中國國家統計局估計,以此遷徙速度推進,中國城鎮化率到2020年可達60%,2030年可超過70%,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
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與政策學院副院長藍志勇受訪時就反問:“安置完了(農民工)就是城鎮化了嗎?”
藍志勇說,城市化率只是統計意義上的數字,記錄的是在城市里居住超過6個月的人口比例。真正的城鎮化涵蓋范圍則更廣泛,而即便只專注于農民變市民的問題,需要探討的細節已不少。他說:“一個農村人要變成城市人,除了住下來,有居所、能上學,還需文化、心理、安全、歸屬感、行為方式的改變。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市民化”進程影響城鎮化質量
中國部分學者估計,如以“市民化”的人口比例作為城鎮化標準,中國的城鎮化率可能僅約35%至40%,遠低于當局的統計。令學者擔心的是,如果市民化進程不加快,不單無法真切落實城鎮化,不同群體間的矛盾也將越來越尖銳。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受訪時就說:“市民化進程的落后,體現在農民工同工不同酬等問題上。這是一種社會歧視。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卻沒有選舉權,對城市發展也沒有發言權,這是政治歧視。”另外,他說:“社會服務方面,農民工孩子不能上學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夫妻分隔兩地等嚴峻的社會問題。這都可能造成人們心理不平衡。”
文章說,人口轉移、集中到城鎮居住是城鎮化的核心,但“如何轉移,移到哪里”卻是問題。目前,因地區產業發展不平均等因素,中國人口過度集中在沿海一線城市,中西部大部分省市則出現空巢現象。這不利于二三線的中小型城市發展。
另外,隨著人口遷入城市,農村須相應進行轉型,必須讓農業朝先進化發展,以保障全中國13億人口的糧食供應。
作者認為,產業發展是吸引勞動力的重要因素,支撐起城鎮的發展,但中國產業發展的地域分布嚴重失衡。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過50%來自東部12個省市。雖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已推行一段時日,但成效還不明顯,中西部發展依然落后。將人口分流到中小型城市,緩解一線城市壓力的工作,因此難以達成。
而人口增多將給城鎮的社會服務和管理增添壓力。要讓遷入城市的農民也能真正轉為市民,社會服務與管理的質量需要不斷提升與創新。同時,隨著人口涌入,城市的土地與資源須更好地分配規劃,確保空間布局與各項基礎設施能滿足居民需求,并且是可持續的。目前中國許多地方新城,房屋空置率很高,正是資源配置方法出了問題。
文章說,中國的城鎮化起步較晚,這在城市建設方面雖享有后發優勢,但文章援引受訪學者的話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對城鎮化的理解仍存有偏差,中國需回歸根本,探討城鎮化的含義,以免后發優勢變成后發劣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近日接受記著采訪時提醒說,中國一些地方已將城市化的物理外觀當做根本,盲目占用農地、蓋大樓,有的將城區面積擴大就以為是城鎮化。“如果僅把城區面積擴大,相應的人口卻沒有有效積聚,也沒有因此增加收入,擴大城區有什么用?……不要簡單化了,以為城鎮化就是高樓大廈、地標建設、大型公共設施等,這些當然要有,但前提是人和經濟活動的積聚。”
“城市化”和“鄉鎮化”是兩個概念
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藍志勇教授看來,中國之所以高速建設了許多漂亮但雷同且毛病多多的城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一直沒有針對“我們要的是什么樣的城市”這個問題進行充分討論。
其中需解答的包括:城市的主要功能應是經濟發展的工具和引擎,抑或注重保障市民優質生活的地方;城市化應采取舊城改造(Gentrification)、另立新城(New Urbanism),還是社區與城區結合的策略;大、中、小不同城市的功能有何不同等等。
藍志勇甚至認為,城鎮化這個詞本身就需再商榷,因為城市化和鄉鎮化是兩個概念,不是一回事。他說:“這是城市理論問題,是哲學問題。(但)我們城市規劃和建設者中建筑工程師、地理規劃師多,哲學和管理學家少。”
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城鎮化是突破口
文章認為,城鎮化將成為接下來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主力,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復蘇將緩慢但穩定。
文章說,受全球經濟放緩拖累,多年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近兩年放慢了腳步。依賴出口和外來投資拉動GDP的發展模式隨著外圍經濟走軟,已越來越難持續;中國迫切需要調整經濟結構,改以擴大內需帶動經濟,而城鎮化正是突破口。
城鎮化理應帶來更好的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的整體消費力。在人口聚集的城市里,服務業的需求也會顯著提高。據一些專家測算,中國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能帶來約7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需求。
有學者建議中國中央政府適度地放權,讓地方政府規劃城鎮時,在調度資金、推行改革等方面有更多自主權。而藍志勇也以唐僧管孫悟空為比喻說:“現在中央管地方,是唐僧管孫悟空,靠官帽子、財政撥款和各部委經常(相互)矛盾的政策法規等緊箍咒,把孫悟空卡死、不能打妖怪。(如果能通過)立法、分工、放權、問責,把一個復雜的大問題變成很多小問題,組織各地干部分別突破,很多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