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與城市頑疾 考驗的是智慧更是責任
在上海、廣東,代表委員提出“治堵”要“有加有減”的對策建議:“加”的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綜合容量和城郊新城建設的產業和生活配套,“減”的是參加競拍和搖號的車牌增幅,實現機動車總量的宏觀調控。“加”“減”之間,體現了大城市“治堵”進程中的辯證法。
城市頑疾治理“倒逼”政府改作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地方兩會上,有關“如何治理城市頑疾”的熱烈討論,還產生了“倒逼”地方政府部門改進作風的效應。多地干部直面問題,承諾第一時間改進工作,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代表委員主張,在城市管理和突發事件處置方面,政府部門不僅要依法行政、提高效率,更要有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工作效率。
一些代表委員提出,政府公權力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除了科學合理地動用行政資源,還要善于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城市頑疾治理。
■ 專家問診
科學規劃都市群發展 避免城市病
“只有大城市才能真正解決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社會上擔心的所謂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會產生城市病實際是個偽命題”。山東省社科院專家張衛國1月27日在山東政協會議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是說。
張衛國說,從歷史發展來看,只有大城市可以解決所謂城市病問題。因為大城市可以解決眾多輕型化、生態化、高端化、集群化的產業,而這種現代產業絕對不是過去那種單一產業形式的格局。
這位專家表示,以襲擾中國不少地區的霧霾為例,這不是簡單的城市治理問題,是產業格局造成的。這次北京等城市的霧霾問題,是因為周邊地區重化工產業長期包抄城市的結果,只要克服重化工的格局,注重可持續發展,是不會形成所謂擁擠、冒煙、生存質量下降問題的。同時只要產業搭配合理,只要是多業的、輕型化的、生態化的、專業化的產業,就不會產生對城市的危害。
張衛國說,從世界銀行發展報告來看,最能解決城市病問題的恰恰是大城市。小城市林立、沒有更長的產業鏈條和專業化分工會反而帶來一些問題?,F在中國目前提倡注重都市群發展,并強調進行很好的科學規劃與設計,完全會避免所謂的城市病問題。
山東省政協常委鄧相超受訪時也稱,一般看來擁堵是所謂的城市病,但美國、日本的城市群卻沒有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因為他們的城市有良好的分擔率,公交就分擔了70-80%出行率?,F在山東省會濟南的公交分擔率不到30%,這里反映出城市化進程中的規劃設計問題。當地政府正在很好研究這一問題,規劃好了,設計完善了,就不會存在擁堵等所謂城市病。
■ 他山之石
治霾:德國限排減排
在環保方面,德國重在通過減少污染物排放來防治霧霾天氣,提高空氣質量。
推行歐盟強制標準。自2005年1月1日起,歐盟對可吸入顆粒物(PM10)上限作出嚴格限制,規定空氣中PM 10年均濃度不得高于40微克每立方米,日均濃度超過50微克每立方米的天數不得超過35天。一旦濃度超標,歐盟成員國均有義務啟動自己的“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
“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限制釋放顆粒物,例如車輛限行、限速、工業設備限制運轉等,并設立“環保區域”;二是通過技術手段減少排放,例如給汽車安裝微粒過濾裝置。
此外,德國還采取了一些“軟措施”,如呼吁民眾節能減排,使用節能家電、多搭乘公共交通以及騎車出行等。
治堵:紐約公交先行
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然而它在全美城市碳排放量榜單上卻排名靠后。據統計,在這個超過半數人口擁有私家車的城市中,近七成市民選擇公交出行。據悉,紐約市區辟“公交專用道”,于8點至19點僅供公交通行,違者即罰。而“拼車專用道”是為鼓勵市民拼車出行而設,想上此路,車內須有大于等于三名的乘客,否則車主將面臨百元(美元)以上的高額罰款。
除重視公共交通,法國通過控制人減少車的做法亦卓有成效。據悉,法國駕駛員考試通過率低至50%,學員需用半年時間學習交規,包括法條細節和機械知識。這不僅保證駕駛員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也避免交通事故頻發引起的堵車。
治污:亂倒垃圾是犯罪
在歐盟的一些村莊里,張貼著“隨意亂倒垃圾是犯罪,此類行為將記錄在案”的告示。而同樣,如果地方政府不能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務或不按分區規劃管理新住宅的開發,也將受到農村社區居民的起訴。
歐盟所有的農村社區生活垃圾都由市政當局集中收集和處理。垃圾箱和垃圾收集處理的費用由地方政府征收的房地產稅及其他稅收支付。
農民家中一般有兩個不同顏色的垃圾箱,一個裝有機垃圾,另一個裝無機垃圾。收取垃圾時,工作人員如果發現沒有按規則對垃圾進行分類,或把不適當的東西放到垃圾箱里,將會拒絕收集這些垃圾箱甚至給予罰款。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