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與城市頑疾 考驗的是智慧更是責任
英國BBC中文網引述此前的評論稱,中國多地同時出現霧霾天氣,環境狀況令人擔憂,中國應在環保與產業發展兩者間找到平衡。
香港《大公報》指出,工業發展導致能源消耗巨大,機動車保有量劇增,住房新建、擴建和改建數量增多,PM2.5污染問題日益受到外界關注。人人有份呼吸的臟空氣,又一次讓中國人集體反思發展模式。
臺灣《旺報》14日引述北京大學朱彤教授的觀點認為,嚴格執行政府應急措施,盡量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必須的。
“堵車”向二三線城市蔓延
因車輛驟增導致的“車多路堵”等城市病日益困擾著城市居民和管理部門,不但北京作為“首堵”已經廣為人知,而且癱瘓性的堵車已經出現在武漢、長沙等二線城市,經常性的堵車也開始在三線城市甚至縣城、鄉鎮顯現。這對中小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記者采訪時發現,在一些與大城市相距百里甚至千里之遙的偏遠鄉鎮,由于城市返鄉人口“有車族”的涌入,竟在簡易狹窄的城鄉道路上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擁堵現象。
以堵車現象為例,隨著汽車社會的來臨,要緩解擁堵現象,一方面國家必須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提高現有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工具的運送效率,讓人們在城市之間流動時,能有更多、更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在城市內部則要更加大力推行公交優先政策和發展軌道交通;另一方面必須提高包括中小城市在內的城市管理者水平,尤其是交警部門現場指揮應對能力,避免出現車輛嚴重擁堵。
面對大城市病全面蔓延的趨勢,二、三線城市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們應該引起警惕,未雨綢繆了。
中小城市在保持城鎮化高速發展的同時,必須從規劃階段就著手提高城鎮化質量,尤其應注重分散城市功能區。其中,在城市用地空間布局上,應強調功能的混合,避免重走一些大城市“單中心攤大餅式發展”的老路,盡量減少因就業功能、公共事業配套缺乏所導致的“潮汐式交通擁堵”現象。
與此同時,中小城市規劃管理過程中,還可以探索在周邊建立新城乃至逐漸發展城鎮群的方式,充分緩解環境承載壓力,又可通過城市功能的擴大,將居住、交通、環保等問題一并化解,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突破污水垃圾圍城困境
面對垃圾污水圍城圍村的現狀,中國各地正積極尋求突破。
如今,在政策和資金的激勵下,農民積極參與到環境整治中來,一些創新的做法得到了推廣,農村地區“臟亂差”逐步得到遏制。與此同時,一些城鎮處理污水垃圾的場所和設備已經開始運轉,垃圾圍城圍村的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主要是指以解決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為主,對地域空間上相對聚集的多個村莊實施同步,集中整治,使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治理方式。連片整治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將村與村之間,鎮與鎮之間,連片規劃,整鎮推進治理工作。
中國環保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有23個省(區、市)納入連片整治示范范圍,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35億元,2.6萬個村莊、5700多萬農村人口受益。
作為試點,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完工后,將為小康村110戶居民及大荒地村600戶集中居住區居民提供服務,日處理生活污水能力為300立方米,日處理生活垃圾5噸,日處理畜禽糞便30噸。吉林市昌邑區環保局高級工程師楊帆說,這將大大改善大荒地村民的生活環境。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剛剛閉幕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表示,2013年將深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擴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范圍,全面推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這也意味著,中國更多的鄉村和城鎮將擺脫污水和垃圾的困擾。
■ 地方兩會熱議
城市頑疾“倒逼”政府改作風
隨著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增長連續居于高位,但同時又面臨人口、環保、安全等新一輪的壓力,城市紛紛遭遇發展和治理的瓶頸。有的難點問題已令政府部門如坐針氈,產生了“倒逼”地方政府改進作風的效應。
在近期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北京、上海、廣東等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熱議如何破解城市“再發展”的難題。
治霾:亟待“減法”“除法”一起上
近幾周來,北京等地出現了連續霧霾,空氣污染嚴重,地方兩會代表委員對此憂心忡忡,“如何改善空氣質量”成為焦點話題。
各地代表委員紛紛主張,今后衡量一座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將不是GDP,而是環保能力。破解霧霾難題已到了“壯士斷腕”的時刻,“減法”和“除法”要一起上。
“壓煤、換車、降塵、減排”,這是地方兩會期間北京市長王安順回應社會關切提出的四項對策。他還承諾,今后五年確保北京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2%,今年淘汰18萬輛老舊機動車等。
治堵:“有加有減”善用辯證法
今年,“治堵”已成為北京兩會的“頭號話題”,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在地方兩會期間共收到8份“如何加強城市規劃管理、緩解交通擁堵”的提案。“治堵”和“治霾”被認為是具有“連鎖效應”的重大工程。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