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不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終方向
持續20多天的霧霾天氣又給中國建筑學會生態人居委員會主任薛孔寬教授的一個觀點提供了有力證據。這些年,他一直在總結和反思西方工業文明時代城市化進程的利弊得失,探索我國城鄉建設的規律和方向,并從中得出一個觀點:城市化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方向。
薛孔寬認為,現代城市中的人類聚集只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聚集,并不代表只有城市才是適合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空間和最佳居住環境。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與經濟、科技能力的增強,在城市化進程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失衡,城市弊端頻頻顯現:交通擁堵、水資源短缺、大氣污染、光污染、垃圾圍城……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發展模式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生態文明正在全方位地影響和改變著現代工業文明。
曾在中科院生態研究中心工作過的薛孔寬非常欣賞吳良鏞先生的人居理念,并把生態學的思想引入傳統的人居學視域,通過對不同人類文明形態下的人居環境進行理論分析和總結。他認為,生態文明將是人類社會先進的文明形態,而與生態文明社會相應的人類生存環境是生態人居環境。
薛孔寬認為,生態人居應該是基于發展的理念,在特定條件下,以尊重自然、依托經濟、培育社會為前提,既滿足人類棲居生活的基本需求,又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居環境空間體系。
薛孔寬以節約土地為例說:“不是在一塊土地上建座高樓就叫節約土地,在土地承載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土地才叫節約土地。節約土地不能用單純的樓高和容積率來衡量。若干年后,一塊土地完全喪失它的最基本的承載能力,就會成為死地,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修復。”
我國的城鄉建設具有后發優勢,這方面薛孔寬很是自信:“雖然我國目前還處在工業化文明階段,但只要創新城鄉建設發展模式,不延續西方國家所謂工業文明的城市發展,把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放在核心地位,我國就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薛孔寬相信,城市化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方向,生態人居應是我國城鄉建設所要實現的共同目標,在我國實施城鄉生態人居建設,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走出工業文明時期的城鄉建設誤區,實現跨域式發展,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生態人居建設形成的產業鏈能夠快速扭轉目前我國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的發展態勢,并能夠依托內需經濟的穩定供需實現我國的國民經濟在未來20年內繼續保持穩定高速的提升與發展。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
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階級分析
城市化就是從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各階層不斷重組、分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