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觀念的力量》:文化決定著城市的榮枯興衰
編者按:2011年,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主編的《深圳十大觀念》一書被認為是深圳30年發展歷程高度概括性的總結,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與學術價值。該書在全國引發廣泛關注,社會反響強烈。2012年12月,王京生新著《觀念的力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全面總結了深圳近10年來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系統闡述了深圳文化發展中的文化觀念(理念),是讀者見證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華麗轉身、了解深圳文化30年發展奇跡的最佳讀本。其中作者關于市民文化權利、國家文化主權、觀念(文化)與城市的關系、城市主流文化建設等重要觀點的論述,對于當前城市文化建設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該書由著名學者洪霽作序,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著名文藝理論家胡經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劉海貴,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等10余位著名專家學者為此書做了點評。
王京生《觀念的力量》一書本身就是一束有力量的觀念。
《觀念的力量》集中反映了京生這些年對于城市文化建設的思考,升華了他在深圳文化建設領域的實踐探索。其中既有開拓者的自豪,也有耕耘者的辛勞;既有為政者的開闊,也有讀書人的精深。讀罷令人神蕩胸臆、思凝筆端。
《觀念的力量》是城市,特別是新興城市文化建設的觀照與透視。在人類歷史中,城市存在和變遷有六千年之久。六千年白駒過隙,六千年滄海桑田。一些城市或淪為廢墟,如南美洲的馬丘比丘;或沉入水底,如亞特蘭蒂斯古城。一些城市卻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如北京、倫敦、巴黎等。還有一些城市應勢而生,快速崛起,如紐約、上海以及全程鐫刻在我們記憶中的深圳。在城市的興衰變遷中,人們一直在追問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根本問題。許多研究者給出了各自的答案,但往往難以形成共識。《觀念的力量》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這就是“文化”。
人類對于文化的討論由來已久,對于文化的理解更是眾說紛紜。馬克思認為,文化是在人改造自然的勞動對象化中產生的,是以人化為基礎、以人的本質或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為實質的。這其實意味著,文化其實是一種集體人格,是一種作用于勞動對象、又由勞動過程被作用的人的本質力量。
城市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存在,表達和釋放著人類巨大的創造欲望和精神力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古代城市的功能重在“城”,即護衛著生命的安全;現代城市的功能重在“市”,即交易著生活的需求。而無論是“城”還是“市”,如法國神學家雅克·埃呂爾所說:“城市代表人類不再依賴自然界的恩賜,而是另起爐灶,試圖構建一個新的、可操作的秩序。”如果視城市為一種文化存在,那么精神和觀念就是它的內核。作為人類本質力量的直接表達,這個精神和觀念的流動決定著城市的榮枯興衰。
一 文化流動決定著城市的榮枯興衰
從幼發拉底河的巴比倫城、古希臘的雅典衛城、羅馬帝國的古羅馬城,到工業革命之后興起的米蘭、巴塞羅那、利物浦、慕尼黑等;從北美城市化浪潮中紐約諸城的崛起,到全球化時代上海、孟買、深圳等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繁榮;數千年來,很多城市輝煌一時,成為一個文明的中心和一種文化的代表,但也有許多最后走向了衰敗,甚至覆亡。城市榮枯興衰的內在原因,大多維系于文化的流動。如果作為文化核心層的觀念和精神停滯不前或腐朽沒落,那么這座城市必然衰敗;反之,它將歷久彌新,長盛不衰。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告訴我們,文化始終在不斷地流動著,而流動的人群就是文化流動的承載者。中國古代史是一部農耕文明不斷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文化重心自北至南遷移的歷史。這種自北至南的流動,是在一次次人口遷徙中完成的。而中國近代史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工業文明由沿海向內地蔓延、滲透的歷史,這個蔓延和滲透也是通過人口的流動來實現的。
一個地區人的流動越頻繁、規模越大,這個地區就越有活力。深圳的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四面八方的移民為這座年輕的城市帶來了豐富的、充滿活力的文化因子,各種文化觀念在這里交互激蕩,各種文化理論在這里集成創新,多種多樣的文化表現形式在這里落地生根,這里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綠洲”——因為它有著寬厚包容、互利共贏的文化生態。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