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的歷史與未來對話
初步估算總投資3300億,涉及項目360個,改造面積212平方公里,涉及群眾200多萬。成都最大規模的民生工程——“北改”,在過去一年,成為最能體現成都有機更新理念的主戰場。
城北一年之變
像細胞的新陳代謝
時間是標注前進步伐的刻度,它為我們顯現結果,卻往往省略了過程。就像在當下我們回顧成都“北改”工程啟動的第一年,看到了城北的巨變,要歷數其間的艱辛曲折卻不易。不過,借用兩院院士、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先生的一句話正好可以幫我們理清記錄的線索,城北一年之變,“像新老細胞更新一樣,是一種有機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換。”
“城北副中心”,從城市發展戰略上,成都對“北改”的總體定位十分明確;“國際現代商貿中心、科技研發商務高地、多元文化創意高地”。城市規劃師的責任,就是要把這樣的總體定位、核心功能轉化為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于是,在2012年8月舉行的成都市“北改”規劃展上,市民們在沙盤上看到了“四軸九片、一核八心”的“北改”片區總體布局。
北部城區的城市形態相對落后,經濟根源在于城市業態比較低端。在實施“北改”的過程中,成都不僅著力于解決城市形態問題,更著眼于為產業轉型提供空間載體,同步優化人居環境,并力圖通過昭覺寺、駟馬橋、三洞古橋、天回鎮等歷史文化地標,讓北部城區的禪文化、茶文化、熊貓文化等多元文化底蘊更多地以實體形式呈現出來。
“四態合一、有機更新”,則成為一以貫之的改造原則。這一理念在“北改”規劃方案中則落實為“交通暢通、產業提升、生態優化、文化立城、形態美化、配套完善”六大改進策略,體現在居住、產業、配套服務設施的用地比例分別為56%、28%、16%,綠地指標為人均15平方米。
交通建設引領
創新發展通道經濟
不能忽視這樣一種現象,地鐵、快速路所到之處,正引發著一系列新的投資浪潮。暢達的快速路不僅能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更像是一個財富孵化器,重塑著城市的空間格局,也不斷調整著城市的經濟版圖。
“北改”一年間,成都市交委把城區交通發展作為服務建設宜人成都的著力重點,全力推進中心城區公交發展、智能交通;市商務局則以優質資源、優質政策吸引國際知名產業投資商,在軌道軸線和重點區域投資開發和整體運營一批高端城市綜合體項目。“北改”涉及的金牛、成華、新都三個區,則把北部城區作為“交通先行”戰略的重點區域,著力打通區域對內對外交通網絡和產業通道。
在北城金牛區,2012年,市、區兩級在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上的總投資達到140億元,超過了前10年的總和。隨著解放北路、交大路、羊西線、成灌路等道路綜合整治工程全線通車,制約金牛區外聯內通的斷頭路、梗阻點將徹底打通。一個快捷暢通的城北路網結構,將構建起城北經濟動能的快速傳輸體系。
按照“一主兩帶三軌四軸”的發展架構,新都區努力打造現代城市、現代生活、現代產業3個“標桿”。依托北新干道,拓展北部商貿城,啟動建設南豐工業城片區改造,大力發展通道經濟,著力發展地鐵上蓋物業;以金豐高架底層道路改造和沿線風貌整治為載體,推進舊城更新,打造東風渠濱河公園和九道堰生態人文休閑商業帶……
過去一年,成華區啟動21條重點道路改擴建工程,力圖通過“12橫+8縱”的生態文明綠色交通體系規劃和建設,打通產業主通道,為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集聚發展、引爆“產業倍增”效應奠定基礎。
園區轉型升級
推動片區華麗轉身
現在的龍潭總部經濟城過去曾有另外兩個名字:龍潭都市工業集中發展區、龍潭總部經濟城。簡單的字面變化背后,是一個老工業基地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都市工業區轉變,向探索總部經濟運行模式和發展方式的總部基地邁進,再走上產城一體、四態和諧發展的造城之路的轉型歷史。
一系列調整源自不斷的自我審視。“龍潭總部經濟城的持續發展和提升要依靠自身的轉變和提高,我們需要從制造業和總部經濟向生產、辦公、居住和公共服務的綜合化方向轉變,同時需要充分利用周邊功能發展區的資源與之錯位發展,主動承擔起大龍潭區域乃至整個城東商務核心的職能。”龍潭總部經濟城的決策者們把轉變的首要任務鎖定在優化空間布局,以此來引導整個“城”的功能調整。
按照“成華副中心”的區域發展定位的發展理念,龍潭總部經濟城的產業聚集區、生活配套區將與龍潭新城、北湖風景旅游度假區同步聯動推進,最終形成“雙核四區”的產業空間布局:以二重等機電企業總部為制造業總部經濟核,以龍潭裕都總部等企業為服務業總部經濟核,實現“雙核”集聚發展;依托調整優化區、高端商務配套區、綜合配套區、功能拓展區,實現“四區”協調發展,四態和諧相融,打造“創業天堂、成華副中心”。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