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審丑”的權力美學
“一堆鐵棍子,上面架著幾顆不銹鋼‘鳥蛋’。”這是一位網友對湖北武漢一座名為《生命》的雕塑的描述。
那時這個雕塑還是完整的,此后,重達數十斤的“鳥蛋”陸續被人偷走。最終,這個已經殘缺不全的雕塑,在由搜狐文化、搜狐藝術主辦的2012年首屆全國十大丑陋雕塑評選活動中,以310886票當選丑陋“之最”。
這是一場不以雕塑家意見為準,而完全由網民自主投票的評選,活動歷時3個多月,總投票數近500萬張。湖北武漢“生命”雕塑、重慶“記憶山城”吊腳樓雕塑、昆明“靈魂出竅”雕塑位列“三甲”,北京望京新地標、重慶永川章子怡雕塑等驚人眼球的作品亦紛紛上榜。
近年來,很多城市開始萌現了各式各樣的雕塑、圖畫和其他藝術裝置,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很多人卻認為這對于城市的提升不是一種好的圖景。
早有雕塑家指出:城市雕塑的建設過程是管理者、雕塑家、開發商、公眾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種博弈,拙劣的雕塑將對整個環境造成持久性破壞。而當下,我們的審美很可能正被“丑”的雕塑侵蝕。公共藝術為了什么?為了藝術。那么,中國的公共藝術為了什么?如果是藝術,就不該有本次榜單上的作品在公共空間的出現。
吾城之中,各盡丑態
籠罩在灰色天空下,各處大興土木的大地。中國正試圖在對古代文明和自然環境被肆意破壞的同時尋找人類文化的新途徑。南非攝影師納達·坎德拍攝的圖片系列反映了這些“虛假的繁榮”。
“我選擇用長江的景色來作為中國發展的象征。”坎德說,“每天有一萬艘船只來往于長江江面上;長江兩岸的居民比整個美國的人口還多,這些數字征服了我,于是我選擇長江來記錄中國的發展。”
從下游到中游,高聳的建筑與奔流不息的河水相和。這些建筑似乎不經過任何規劃以及對傳統習俗的考慮便遍地開花。在入海口浦東附近,兩座巨大西式建筑毗鄰而建,頗有對立氣勢。
人類應該對這些變化負責,但是人們看來好像茫然不知所措。坎德說他受約翰·馬丁和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作品(在他們作品中人類在強大的自然和上帝面前是那樣的渺小)的影響,不過在他的作品中對比的更多的是渺小的行人和巨大的建筑。在奉節,兩個人站在河岸上,盯著對面一堆貌似巨型變形金剛玩具的鋼筋混凝土,而它就是三峽移民紀念碑。
常聽人說: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套用在雕塑界也有些道理:丑陋的雕塑真是“丑態百出”,丑得各具特點。
去年8月,烏魯木齊市區一處新落成的高18米的雕塑《飛天》引發廣泛爭議,網友稱其“嚇人”“毀壞市容”,很多網友到場參觀、“膜拜”。對此,主管方人民廣場綠化管理處回應稱,該雕塑寓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專業水準很高,但并未平息批評之聲。不久后該雕塑突然被拆除運走,主管方稱原處將重新種植花草。
福建廈門的《靈魂出竅》雕塑更為驚悚,一排站立的人形穿著鏤空的長袖大袍,沒有腦袋,紅色的帽子懸浮在空中,若是再加點昏暗的燈光效果,便是十足十的游魂野鬼的造型。
而北京望京地區的新地標,則是照搬上海世博館的符號,讓位于附近的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生避之唯恐不及,害怕被人認為此物出自美院之手。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公共藝術在鄉村文化鏈條中的位置
藝術本身具有審美功能,提煉和演繹鄉村生活元素,賦予它審美功能,產生新的價值。比如竹籃的加工工藝,可以提煉出來講故事,用鄉村的語言和現代設計進行重新建構,建構的過程是對生活品質的提高。階層的不同,導致了需求的多【詳細】
讓藝術點亮城市公共空間
秋冬之時,為方便公眾觀賞落葉美景,不少城市推出了定時的【詳細】
簡直違反常理的不可思議雕塑
藝術有的時候總是超越人們的想象的,他們的作品不僅僅代表著美,還有創意。【詳細】
公共藝術如何激活城市與鄉村
近年來特色小鎮的發展超岀想像,各地培育和建設速度很快,出現了浙江、貴州等一批示范小鎮。但在探索中,問題也不少,有些脫離實際,盲目建設,生搬硬套等,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近日中央美院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