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城市” 內涵是什么
“美麗城市”出現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不少代表委員眼前一亮。然而接連不斷的霧霾天氣,似乎為“美麗之路”蒙上了陰影。
上海人多地少、環境資源約束接近極限,而報告卻對實現“美麗城市”自我加壓,“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中心城污水處理率不低于98%,森林覆蓋率達到15%以上……對此,代表、委員認為:“螺螄殼里做道場”,需要勇氣和魄力,更需要智慧和合力。
轉型發展,“美麗”基石
美麗,不應與“霾”相連。
全國人大代表、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談到,往年,上海空氣污染來源中,機動車船排放占25%,鋼鐵、石化、噴涂、工業鍋爐造成的污染占 25%,電廠排污占10%,工地揚塵占10%,餐飲、秸稈焚燒占10%,剩下20%是外部轉移而來的污染。
“分析空氣污染來源的構成,究其源頭,還是工業化。”伍江代表談到,百年前被稱之為“霧都”的倫敦,以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底特律、加州,都曾發生過這樣類似的情況。歐洲花了近百年時間治理,美國則在前人的基礎上花了三四十年,才得以解決。上海要邁向生態宜居,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得從產業結構調整著手。應當看到,這些年來,上海的率先轉型,也遵從了“不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這一發展底線。
任建興代表注意到了報告中提及的一個數字:“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60%”,在他看來,只有一、二、三產業的合理布局,不斷淘汰落后產能和高污染產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也就為城市奠定了“美麗”的基石,“現在達到60%,還是有繼續往上提升的空間。”
產業調整之外,還要推動能源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提高利用率和效益。任建興代表認為,不久前發出的新能源汽車牌照,“釋放了積極信號,但與國外相比,還相去甚遠。”他提到,在國外,30%使用的是清潔能源。以發電為例,上海主要靠煤炭,近期也不可能動搖其地位。他建議,加快煤炭的清潔化利用,在此過程中企業如有困難,政府應給予政策傾斜。
生態空間,優化布局
土地面積緊張、人口密度過大,還能“美麗”、還能“宜居”?
伍江代表認為,這是對宜居城市的誤讀。“有人常以多倫多、悉尼等城市為例,批駁國內,卻恰恰忽略了,這些宜居城市的建設標準,都過多依賴于先天自然條件。上海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西方宜居城市的建設路徑,我們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高密度人口條件下推進美麗城市。”在他看來,有限條件充分利用,有限資源發揮出更大效應,需要我們科學調整城市生態空間布局。
“大建設、大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早已行不通。”王祥榮委員談到,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優化城市空間開發布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控制開發強度,保護生態空間,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和產業布局。
“突破口在于優化城鄉空間、疏解人口密度。目前,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超過2.58萬人/平方公里,局部超過3萬人/平方公里,要將視野放置于全上海,科學布局6340平方公里空間。”王祥榮建議,要協調人口、產業、資源、環境、建設、發展等諸多要素,拓展“五大發展扇面”與郊區生態新城鎮建設,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密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確定人口發展總量。還要重視長江口以及近海空間的生態環境保護,從“跨江”發展到“擁江”發展、“擁海”發展。
宜居環境,合力創造
這個冬天,外部污染侵襲對上海境內空氣質量的影響劇增,占到上海總體污染來源的40%。
伍江認為,構建生態宜居環境,上海無法單兵突進,也不可能獨善其身。應積極與長三角地區省市建立區域聯動機制。
針對空氣污染來源,張全認為,進行長三角空氣污染聯動治理前,應當對長三角各地的排放量摸底、統計。“上海煤炭存量是多少?江蘇多少?浙江多少?排放的指標又是多少?”目前,在對污染物排放治理方面,上海已有應對舉措: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今年下半年將采用 “國五”標準。根據第五輪環保三年計劃,上海將確保淘汰15萬輛黃標車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力爭淘汰20萬輛。并探索將尾氣排放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年檢。
西方國家走過的一些彎路,我們要盡力避免。伍江代表說,如果技術革新的成本很高,企業出于眼前利益,不會有動力“自我更新”,再加上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限制,革新動力就更加滯后。政府能否改變環保投入,通過政策導向,引導企業、引導社會開展節能減排,“如綠色建筑,建成后節能效果明顯,但其造價要高出一般建筑,政府是否可以對建造綠色建筑的企業給予環保補貼,且變事后補貼為事前補貼,更有利于激發企業的積極性。當然相關的監督評估機制也要跟上。”
美好生活,不僅要留給自己,也要為后人留下空間。王祥榮談到,歸根結底,無論是政府還是市民,都要做共同努力,注重培養市民的環保意識,大家一方面抱怨環境污染,但另一方面又在有意無意地影響環境甚至破壞環境。我們要尋找兩者的平衡點,讓“美麗城市”不僅僅停留在報告中,而且真正出現在生活里。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藝術介入城市空間需優先提升審美水準
近年來,雕塑以藝術展、藝術節和主題公園的形式介入公共環境,并從一線城市逐漸過渡到二、三線城市,這是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早期的城市雕塑對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來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自20世紀80【詳細】
香港為什么是中國最宜居城市?
當代知名作家汪曾祺曾在《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里說,香港的高樓令人窒息,讓他無比懷念北京的大樹。后來,他又在《香港的鳥》里說,香港太城市化,只有居民手提的精致雙層鳥籠,沒有鳥能夠在這城市的天空自由地飛。【詳細】
羅華端:塑造宜居城市——新加坡的歷程
新加坡今天享有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清潔的土地、高標準公共衛生,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清潔宜居城市之一。不過早期新加坡的情況并非如此【詳細】
成都: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
近日,作為成都市構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