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城鎮化可嘗試建立城市建設公投基金
近日,經濟學家厲以寧在“中國經濟年會(2012-2013)”上表示,盡管中國的城鎮化道路與西方“城市化”進程不盡相同,但是仍有一些西方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其中包括建立城市建設公共投資基金。
厲以寧指出,市場化運作城市公投基金,定期發放城市建設債券,可以很好地解決中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資金困難。
厲以寧演講部分記錄如下:
在中國,毫無疑問我們應該走出自己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城鎮化不是短期能完成的,面臨著很多困難,我在下面調查發現這樣幾個困難:
第一個困難:就業困難。農民都往城里搬,就業問題怎么解決?要懂兩點,一個是創業帶動就業;一個是以就業擴大就業。支持民營企業在這里生根發展,支持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生根發展很可能帶動就業,城市一定要這樣。城市建設起來以后,收入就多,收入多了以后帶動消費,別人就可以就業了,就業擴大就業,是解決就業的最好方法。
第二個困難:教育問題。下一步教育改革怎么辦?教育資源的配置一定要跟上,想想過去所走的路是重視城里的教育,結果造成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今天農村孩子上高中的比例比城市里的孩子少得多,農村的孩子能上大學的,比城里的孩子又少得多,這種情況下就造成了就業的差異。我們現在發現了一個情況,就是農民工職業自習化。這本來是不應該有的現象,但是他學歷低,學歷低就產生這種結果,農民工的兒子還是農民工,沒法學習,沒有專業訓練,最終的命運可能還是做農民工,這就需要城市化盡快把教育水平提高。
第三個困難:資金困難。城鎮化得要錢啊,土地財政已經走到盡頭了,不能再走了,那就得借債,地方政府不能發債券,如果要發債也是中央出面,如果中央出面作擔保,將來越建越大,中央怎么辦?所以這要走一條新路,新路應該參照國外的經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個國家,它們的城市發展是比較晚的,城市建設的錢從哪里來?建立城市建設公共投資基金。
城市建設公共投資基金是由地方政府出一點兒錢,然后各個金融機構包括保險機構紛紛作為機構投資人,基金就建立起來了?;鸾⑵饋硪院?,按市場規則來運行,每年發一批債券——城市建設債券。因為它的利率比銀行利率高,比國庫券要高,所以比較好賣。然后賬目全部公開,監管機制很嚴格,基金投資在一些工廠,像自來水廠、發電廠等等。每年一發,年年都發,把城市公共設施建設起來,這種經驗對我們來說是好的,可以用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還有就是新社區怎么和城鎮化連在一起呢?這個問題主要是新社區要采取社會管理方式,在社會管理機構(相關負責人)中,要在基層的社區選舉中充分發揮民主的作用,讓大家選舉、投票。這種情況下,對我們基層的建設無論經濟還是其他方面都有好處。
還有最后一個困難:就是這個田誰來種啊?應該說,農民愿意進城就進城,留在鄉下的老弱病殘,該救濟的救濟,該有各種津貼就有各種津貼,散戶始終是有的,聽其自便。將來的趨勢是,承包土地三種人在介入:第一種是種植能手,也就是種植大戶,他很能干,會種田,他通過土里流轉、租賃或者轉包各種形式種田。我們在湖北做調查,很多地方都是上千畝土地流轉到大戶的手上,他們雇幾個工人,全都是機械化運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他有錢掙。湖北隨州那個地方我去過,三萬畝地一個大農場……這就是我說的第一種種植大戶;第二種就是農民歸屬的專業合作社,張維迎主席帶我們到重慶去調研,在梁平縣看到生產茶葉的有茶葉合作社,生產西瓜的有西瓜合作社,在長壽、涪陵、中陽等地,有種植柑桔的柑桔合作社;還有第三種就是農業企業下鄉去。農業企業帶資本下鄉,帶技術下鄉,它有新科技又有資本,這都是民營企業。剛才講了在內蒙,就有農業企業下鄉去了,草業也一樣;在鹽堿地上種植水稻,做實驗;在貴州種樹,在沿海一帶的果業公司種梨樹,品種是從韓國進口的,梨樹一年的收入是一畝地五萬塊錢,種莊稼是五千塊錢,所以說這樣的方式都是很好的。
將來中國的田是種植大戶在種,是專業合作社在種,還有農業企業的加入,在將來,中國一定是從單向的城鄉一體化走向雙向的城鄉一體化,單向的城鄉一體化就是農民都往城里去——城鎮化,下一步的工作是雙向的,農民愿意進城就進城,開店就開店,做工就做工,開小工廠就開小工廠……這還是單向的,再加上雙向的,城里人愿意下鄉就下鄉,愿意種田就種田,愿意搞其他的開發就搞其他開發,這樣一來,雙向的城鎮化才是真正的城鄉一體化。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