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低碳城鎮化重點在“化”
核心提示: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康艷兵表示,“"低碳城鎮化"重點不在"城鎮"而在"化",即在一個動態過程中如何避免高碳,在未來增量中實現向低碳模式轉型。”
十八大以后,“低碳”與“城鎮化”越來越多地聯系在一起。此前,雖然學界對“低碳”話題已多有探討,但主要集中在氣候變化、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費等方面。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和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參與的“中國低碳城鎮化問題研究”課題在京啟動。此項課題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低碳發展宏觀戰略研究項目的一部分。
“低碳城鎮化”不等于“低碳城市”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學者研究認為,城鎮將成為未來我國碳排放和能源資源需求增長的主要區域,城鎮化發展模式對碳排放具有鎖定效應,對我國低碳發展關系重大。同時,國際社會對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要求和期待也不斷上升。
“中國一些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制定碳排放的標準往往趨于保守,部分城市還未真正富起來,碳排放卻已遠遠超過歐洲城市。”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提出,無論是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還是低碳經濟,最終的核心都在“碳”(即能源)上。
然而,在考慮城市發展與低碳的關系時,人們首先遇到的是“低碳城鎮化”的概念界定。“現在很多人把"低碳城鎮化"與國際上流行的"低碳城市"兩個概念混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顧朝林表示,“低碳城市”主要考慮的是在既有城市發展中如何減少碳排放,而“城鎮化與碳排放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城鎮化過程中碳排放必然上升,因此,我們需在轉型結構中來討論"低碳"問題,即在"碳排放必然增加"的前提下考慮如何實現"低碳發展"”。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康艷兵也表示,“"低碳城鎮化"重點不在"城鎮"而在"化",即在一個動態過程中如何避免高碳,在未來增量中實現向低碳模式轉型。”
以低碳思維引導城市建設
目前,在國家發改委的推動下,我國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建設低碳城(區)的試點,如深圳國際低碳城、無錫低碳生態城、通州低碳新城、新津低碳縣等。在試點過程中,各個地方既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反映出一些問題。
“低碳城的設想固然好,但它不應成為又一輪"造城運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呂政表示,低碳模式的推行應該盡量考慮以舊城改造而非新城擴建的方式,更多地關注老城區的民生,防止低碳城試點演變為變相的房地產開發。
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認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認為,低碳新城建設的增量應根據市場需求而有所控制,避免一些地方出現“建好了城卻無人入住”,結果造成實質上的浪費,“低碳”反而變“高碳”。
“我們不應當是為了"低碳"而建城,而應當是以低碳思維引導城市建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國際合作中心部門負責人丁丁表示。
具體到如何以低碳思維引導城市建設,專家學者們紛紛建言獻策。如在城市交通規劃上,要改變以往“小農經濟地主莊園式”的規劃方式,打破城市道路的“非循環”現狀,提高交通效率;城市建筑不僅要在建材的選取和建筑過程中力求降低能耗,還應在規劃上注意減少建筑的外部不經濟性,以利于建成入住后的節能;加強對城市礦山、地溝油等廢棄資源的回收再利用等。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