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中國 企業要變綠
近日,歷經一年的首次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公益調查第一期工作告一段落,近100位A股上市公司高管參加了在京舉行的"開啟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暨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頒獎論壇"。
論壇由共青團中央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北大民營經濟學院等機構舉辦,獲得典范案例獎的上市公司分享了創新的環境責任實踐案例,相關領導發表講話,鼓勵青年環境責任觀察員志愿者們繼續堅持環保公益,維護好已經初步建成的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民間公益監測網絡,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推動性貢獻。
論壇隆重發布了經過近100家環保NGO、百家媒體觀察員志愿者及專業評級志愿者、專家志愿者們辛勤工作的成果――《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報告》,這是針對中國A股上市公司進行的環境責任公益調查,通過上交所、深交所公司的問卷發放和回收,專業評級志愿者們的數據分析和初評,加之分層抽樣對幾十家在各地的公司的實地調查、數據核證,經過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專家們的努力,完成了該報告。
頒獎論壇上,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組委會的秘書長崔志如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一個觀點:"上市公司底子綠了,股價就紅了,生態中國就有希望了!"
發現一
環境責任整體水平不高
調查報告客觀地顯示出,中國上市公司在環境責任領域整體水平不高,在既發布過2010年度CSR報告又完成問卷的有效樣本里,排在前100位的上市公司,達到60分以上的只有37家,而63%的公司分數在60分以下,還有一半多的上市公司沒有發布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調查聚焦在上市公司環境責任方面,涉及4個零級指標、19個一級指標、43個二級指標,數據定量化為主。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回答企業是否對自身運營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碳足跡進行測量時,大部分企業未進行定量化管理,高達73.64%,上市公司在碳排放核算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整體表現較差。調查顯示,我國上市公司現階段加入相應環境組織和參與相關環境標準制定方面比例較低,只有27.53%的企業加入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協會或組織,或承諾遵守相關國際承諾、協議和準則;15.89%的企業參與了相關標準的制定。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與我國社會組織發育和相關標準制定開放性有關。
發現二
個案實踐績效較好
管理相對滯后
被調查的上市企業的環境實踐績效表現較好。如,在企業能源使用情況、原材料和設備的管理、水資源和水處理、大氣污染物和固體廢物的處理以及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企業積極采取措施,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達標排放。
報告顯示,258家被調查的樣本企業中僅有1家企業因其環保事故受到了政府監管機構的處罰,32.56%的企業還獲得環境保護的獎項。
但是對于環境責任管理體系和制度建設,上市企業有所欠缺,多數企業沒有建立全面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和相應流程規范。
通過問卷調查,大多企業存在負責環境事務的部門和人員,但專屬職能不突出,相應制度、規范、流程不明確,尤其在體現企業量化管理方面,普遍較差。上市企業在環境管理方面,急需完善專屬部門職責、完善制度規范、加強量化管理。
報告建議
企業履行環境責任需各方參與
本次調查得出的建議是:上市公司需加強與周圍社區等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機制建立。
"調查中發現很多上市公司愛居高臨下忽視周圍社區的環境意見,對于環保NGO習慣性地持對立態度,僅重視出事后的危機公關,可是微博等"自媒體"時代不會有絕對成功的危機公關;而好的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持續有效溝通極大地保持了環境責任競爭力,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公關成本,因此建立常態的與利益相關方的交流機制是現階段上市公司十分必要的。"崔志如告訴記者。
對媒體和NGO而言,監督和促進上市公司環境責任管理建設和信息披露需要跟市場手段掛鉤。環境等非財務信息的披露程度低,固然與我國相關政策制度缺乏和企業能力建設有關,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上往往"報喜不報憂",在關鍵定量指標,尤其是涉及諸如污染物超標、高能耗或工傷等負面數據時,顯得動力不足。
在此情況下,媒體、民間組織和公眾可以發揮監督和促進作用,推動公司披露環境和社會方面的關鍵定量指標信息。同時,可以利用社會責任投資(SRI)的方式激勵投資者來購買環境責任優秀的上市公司股票,而這些股票的利潤回報率也較高,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監測的所屬上市公司中得到驗證。
對于重大環境事故等信息及時有效披露的監督,通過"責任做空"來負面懲罰長期忽略環境責任管理的公司。如本次論壇組委會的一些合作NGO通過搜集公開的企業違規信息,建立了企業超標信息數據庫,并以此為基礎和公司展開對話,督促其更好的公開信息并改善環境績效。
當然還有一些企業在實地調查時,消極抵制,但是由于當地環保NGO的直接參與和配合,一手數據核證還是高效的,環境責任問題明顯的公司其股價和企業財務績效在調查中跟蹤觀察中也是消極的。
編輯:qij
相關閱讀
2016城市園林綠化企業50強出爐 18家利潤過億
由《中國花卉報》社開展的“全國2016年度城市園林綠化企業50強”評選活動,于4月30日結束,共有58家企業上榜,18家單位凈利潤超億元。日前,全國城市園林綠化企業50強及凈利潤過億元單位排行榜揭曉。【詳細】
苗木價格大跳水 安徽企業組團吆喝
春季是種植苗木花卉的旺季。近年來,苗木花卉市場持續低迷,我省諸多企業謀求抱團取暖。在合肥市苗木大縣肥東縣,政府、協會和企業共同搭臺唱戲,開始向全國叫賣。 【詳細】
北京市園林綠化企業建工會聯合會
隨著本市園林綠化任務不斷加重,園林綠化企業逐年增加,截至去年底,本市已有相關企業851家,職工約15萬人,其中65%以上都是農民工。此前,只有72家企業建立了工會組織,涉及2萬余名職工。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