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歷史文化名城應有退出機制
古鎮旅游接待遠超承載力
甚至有古建筑遭破壞
目前,國內眾多的古鎮及歷史文化名城都或多或少存在開發過度、保護不力的問題,甚至出現古建筑被破壞的情況。因此,在日前舉行的古鎮發展論壇上,有專家呼吁,“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增加“退出”機制,若保護不力可取消各類稱號。
開平碉樓:
高峰接待量為最佳10倍
1月14日,“文化古鎮·智慧發展高峰論壇”在滬舉辦。
老建筑、人文內涵、純樸民風及居民恬淡的生活狀態,使得古鎮游越來越受到城市游客的喜愛。國內的周莊、同里、烏鎮、西塘、開平碉樓等知名古鎮,要么被授予國家級、省級的歷史文化名城,要么被評為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也因此,其接待量遠遠超過景點最佳接待量。
以江蘇同里為例,去年國慶期間僅10月2日,同里游客數就超過了最佳接待量的1倍。浙江古鎮西塘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334.4萬人次,西塘古鎮黨委書記丁炳龍也承認:“西塘鎮1.01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的承載力達到極限。”廣東開平碉樓全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最高峰一天接待5萬人,是最佳接待量的3倍多,部分景點接待量甚至接近最佳量的10倍。
古鎮:
目前僅開發不足1/10
在接待人數連連突破,急功近利的商業化浪潮的沖擊下,一些古城古鎮的保護卻屢屢捉襟見肘,而各級政府和各大景區的管理服務卻并未因此跟上。記者了解到,部分景區即便違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也只受到單一的經濟懲罰。
“周莊等早已過度開發,商業化嚴重,古鎮保護沒有同步跟上,比如其建筑街景和游客接待密度不相符,失去了古鎮應有的味道。”江蘇省規劃設計院院長鄒軍認為,現階段經濟處罰雖然有效,但是單一懲罰只會讓已受損的建筑或文化得到維護,而那些即將遭到破壞的建筑或文化無法得到保障,“我們應該打‘組合拳’,比如媒體進行曝光、政府進行行政處罰,甚至設計退出機制,最嚴重可以取消‘歷史名城’等稱號。”
據統計,目前中國古鎮數量超過5000個,已開發者約300個,古鎮旅游資源豐富,文物保護、文化傳承與商業開發之間的矛盾,是當前古鎮發展所面臨的諸多瓶頸。但記者發現,與會的部分古鎮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官員仍在強調開發成本與收益平衡,少有人提及過度開發對古鎮環境、氛圍,乃至古建筑的破壞。
昨天與會的專家都表示,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需要相互促進,才能最終保證古鎮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廣東珠海:將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日前,《珠海經濟特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于昨日起實施。珠海市法制局和珠海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就辦法亮點、背景、意義等作了解【詳細】
深圳為瀕危植物撐起“保護傘”
隨著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逐漸進入高潮,深圳的植物科學研究也受到參會代表和市民的關注。記者獲悉,經過30余年的發展,深圳的植物研究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轉變,在植物科研領域屢獲突破。【詳細】
三部門聯合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日前聯合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切實保護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詳細】
臺灣屏東:小鄉村里“藏”著植物之最
兩米多高的蘭花,乒乓球般大小的食用鳳梨祖先……臺灣屏東一個名叫高樹鄉的小鄉村,坐落著世界上最大的熱帶、亞熱帶植物保種中心,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