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讓城市群承載城鎮化
中國將形成若干世界級城市群,而這些城市群應成為城鎮化的主要載體
文/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肖金成
城鎮化的本質含義就是將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轉化為真正的城市居民,不僅為工業化提供人力資源,而且將不斷擴大市場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中國的城鎮化戰略就是把農業轉移人口也就是農民工市民化,實現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主要載體。
城鎮化的本質是農民進城
城鎮化戰略在中國確實形成了共識,但是對城鎮化的認識分歧卻很大,我認為城市化的本質或者說城鎮化的本質就是農民進城。
城市化的本義,就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和城鎮的過程,不管轉移到城市,還是轉移到城鎮,由在農村從事農業改變為在城市和城鎮從事二三產業,不管是叫城市化還是叫城鎮化,表述的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城市化水平用城鎮化率來表示,城市化率就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當然這個城市人口也包括建制鎮和小城鎮的人口。
學者們更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問題,因為我們發現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是比較低的,而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從2009年的統計指標來看,我們的城市化水平是46.68%,而全世界平均的水平是50%,很顯然我國城鎮化的水平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還低得不少,全世界每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0.5個百分點左右,我也把多年的資料收集測算了一下,實際上是0.44個百分點。
當然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從近幾年來看提高得很快,每年一個百分點還要多一點。但是,即使達到全世界平均水平,我們城鎮化水平是不是合適呢?實際上我覺得還是很低的,因為什么呢?從一二三產業結構來看,我們的第一次產業或者農業占GDP的比重10%多一點,到“十二五”末,我們一次產業的比重很可能還要降低,低到10%以下。那么50%的農村人口,只有10%的GDP,可見我國城鄉的差距是很難縮小的,當然大家說農村也有富裕的戶、富裕的人,但實實在在地說,多數人僅處于溫飽狀態,10%的GDP怎么能使50%的人口富裕起來,這是非常困難的。
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提高城鎮化水平,必須大大減少農村的人口,增加城市和城鎮的人口,這是城鄉統籌的大問題,所以在“十二五”規劃的建議里面就有這么一段話:要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城鎮化和城鄉發展聯系起來。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鑰匙。不通過農村人口的轉移,不大大降低農村地區的人口,增加城市和城鎮的人口,中國的三農問題就很難解決,中國的城鄉差距問題也很難解決。要縮小城鄉的差距,要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大幅度減少農村人口。
我們預測,至2030年,城鎮化水平將要提高到70%,未來將有3億人進入城市和城鎮,相當于美國的總人口,對中國來講無疑是巨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但是我們現在在高呼城鎮化的同時,卻抬高了農民進城的門檻。我們提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強化規劃的約束力,加強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的承載力,預防和治理城市病。我毫不懷疑,我們的城市規劃借助電腦技術可以把世界最美麗的城市搬到中國來,但這恰恰提高了城鎮化的門檻,使農民很難進入到城市,我們說城市建設,是要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對人口的吸納能力和承載能力,這才是城市建設的本質,我們不是說搞得越漂亮越好,為什么城市的房價那么高?我覺得這和我們把城市建設提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水平上有關,我們知道,我們還有幾億人要轉移到城市,我們現在還不到住花園洋房的階段,而且我認為以后花園洋房要建到農村去,而不是建到城市來。
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主要載體
我認為農民工是城鎮化的主體,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主要載體。“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即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緩解特大城市的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市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
所謂城市群,即在一個特定地域內,分布有若干規模不等、類型各異的城市,其中有一到幾個特大城市,依托便利的交通條件,城市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成為一個功能互補的具有一體化趨勢的城市綜合體。在城市群范圍內,原來單獨的城市和另外的城市形成了互補關系,大城市的功能不斷升級,給小城市和小城鎮帶來了機遇。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城市群范圍內,區位劣勢在弱化,而成本優勢在強化。原來說小城市之所以發展緩慢,因為有區位劣勢,產業和人口集聚不了。在城市群中,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區位劣勢就不存在了。小城市和小城鎮,各種要素成本都很低,比如零部件產業就可以在小城鎮和小城市得到發展。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有很多小城鎮集聚了很多產業,和城市群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另外,在城市群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能夠協調發展,而且基礎設施能夠共享共用。
根據城市群的定義,一個地區是否形成了城市群,需具備3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一定要有大都市,沒有大都市,都是中小城市,各自的輻射半徑就很小,城市和城市之間的聯系就沒有那么強;第二個條件,要有一定的城市數量;第三個條件,城市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功能能夠互補。
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已經形成了10大城市群,即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據,10大城市群的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1%,承載人口是39.24%,GDP占全國的比重將近2/3。從這些數據,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10大城市群就是中國經濟的10大支柱。二是區域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城市群內占全國1/3的人口享有2/3的GDP,另外2/3的人口卻只有1/3的GDP,這就是區域差距,未來要縮小區域差距,怎么辦呢?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城市群內的產業向城市群外轉移,轉移出來1/3;另外一個途徑,城市群之外的人口轉移到城市群中1/3。實際情況可能是產業向城市群之外轉移,人口向城市群之內轉移,不可能僅是單向流動。從難易程度來看,人口向城市群內轉移成本比較低,現在很多城市群內的城市和城鎮產業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10大城市群之一或者說中國最大的城市群是長三角城市群,將來要用高鐵聯系起來,城市群內各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還很強,比如南通等沿海城市現在人口還很少,再增加1倍的人口是沒有問題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最密集,人口也非常密集,加上流動人口,有將近8000萬,戶籍人口3000萬,農民工四五千萬。京津冀城市群除了北京和天津人口很多,其他城市的人口并不是很多,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長江中游城市群,只有武漢一市獨大,其他城市人口都不到100萬,我認為潛力很大,因為這里物產豐富、水資源豐富,交通也很發達。海峽西岸城市群,福州城市規模較大,其他城市規模都不大,漳州、泉州、莆田發展條件也很好,發展潛力也很大。
未來還會形成6大城市群,即:湘東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黑龍江西南部城市群、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原來大家只聽說過長株潭城市群,實際上這3個城市離得很近,我覺得這3個城市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的3個組團,它的發展會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如益陽、衡陽、岳陽、婁底和常德,還有江西的萍鄉,形成以長株潭為核心的湘東城市群。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包括蕪湖、馬鞍山、池州、銅陵、安慶、滁州、蚌埠、淮南、六安等10個城市。以長春、吉林為中心的吉中城市群,以哈爾濱為中心的黑龍江西南部城市群、以南寧為中心的北部灣城市群、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均已有了城市群的雛形,但是中心城市規模和實力還不夠大,和周邊城市的聯系還不是很強。像長沙、合肥、長春、哈爾濱、南寧、烏魯木齊,近年來發展非常快,隨著輻射半徑的擴大,和周邊城市的聯系不斷加強,城市群就能夠形成。
中國由于人口眾多,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國土空間并不大,絕大多數人集中生活在東部平原地區,所以,中國的城市群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大。根據我們的預測,中國將形成若干世界級城市群。現在長三角已經提出要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珠三角也提出要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未來,京津冀和山東半島兩大城市群將融合為一體,毫無疑問也會形成世界級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湘東城市群也會融合為一體,遼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和黑龍江西南部城市群也會融合為一體,成為世界級城市群。這些世界級城市群將矗立在世界的東方,和北美、歐洲、日本的世界級城市群遙相輝映。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