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將投資千億削平33座山頭造新城
某標段的一位項目負責人透露,他的合同段,每天的機械租賃費、燃油費和人員工資等開支至少需要7萬元,而干完1000萬元的工程只結算300萬元的工程款,項目的前期墊資將在1億元左右,“資金壓力還是很大”。
先期進行的巖土工程通俗點說就是削山填谷。據測算,一期工程10.5平方公里區域的總用土量為3.63億立方米,其中挖方量2億立方米,填方量1.63億立方米。
群山阻隔最易讓人氣餒卻步。但是,憑依資本的魔力,高峰期間,共計4000臺挖掘機、裝載機和載重車像是一個龐大的金屬蟻群,各自分工,井然有序地進行著33個“移山”行動,對大山的征服的景象令人震撼不已。
如此宏大的新區建設相當于在丘陵地貌上進行一次“大手術”,由于工程地處濕陷性黃土地區,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濕陷性黃土具有特殊的巖土結構特征和工程特性,同時又具有高填方、超大土石方量、建設環境復雜、相互影響因素多等特點,使得延安新區的工程技術問題突出。
據介紹,新區建設的技術關鍵點是“三面一體一水”問題,即原地面處理、挖方區和填方區交界面處理、臨空面防滑坡、填筑體和地下地表水防滲排放,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水的問題。
“溝道原本是過水的地方,現在削山填溝將阻斷原先的水路,那么上游的來水將如何疏導,稍有不慎將會造成地基沉陷。一棟樓房出點問題已經不得了了,何況我們是在建設一座城市。”一位參與延安新區建設規劃的專家表示。
經過多位國家級專家的考察論證,鑒于濕陷性黃土地區施工后期,即“削山造地”的填方區會遇到黃土沉降這個技術難題,對此,在對填方區的地基處理上,采用分層碾壓處理方式,并對局部薄弱地方再用強夯機不斷夯實。
重達18噸的夯錘從20米的高空落下,一次又一次富有強烈震感地錘擊著大地。據延安新區開發公司的工程師介紹,填方區的壓實度,其控制性指標比修建高樓地基處理的設計標準還要高。
“現在面臨的許多技術問題都沒有先例可循,只能邊建設邊跟蹤研究。這樣的結果一是增大建設成本,二是有一些不確定性。”陜西省科技廳一位專家稱。
而延安市平山建城巖土工程已列為國家級科研課題和陜西省重大專項課題,全程跟蹤研究,為同類地區“上山建城”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建城投資在千億以上
從12月11日開始,因為出現凍土,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歷時八個月的北區一期工程陸續停工。據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北區一期巖土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50%,造地10170畝。據官方預計,后半程工程將于2013年3月初開始,整個一期工程計劃2013年5月結束。
“去年冬天第一次來到這里感覺山高溝深,山上沒有路,領導說要干這個工程,一想到要將那么多的山全都削平,感覺難度太大了,不可思議。”延安新區開發公司副總經理薛延江很有一番感慨,“但隨著工程一步步往上走,每天的工程量都在85萬立方米,技術問題解決了,現在感覺‘上山造城’真正心里有底了。”
盡管諸多專家認為上山建城從技術上是可行的,不過,延安一再申明,表示將吸取其他城市上山建城的教訓。據稱,西部有的城市因為沒有處理好填方區的黃土沉降問題,造成地基沉陷,樓房及城市管網道路出現質量問題。
“由于施行層層碾壓,我們這里,在填方區上建任何東西都不存在問題。”延安新區開發公司總工程師高建中稱,真正的問題在挖方區和填方區的交界處,這個地方建樓有問題。
薛延江透露,延安新區的規劃安排中,總體建筑區將放在挖方區,在填方區上搞路網和綠化工程,徹底解決沉降區的問題。
而讓設計建設者感到理想的是,將來的新城和老城區挨得很近,兩者垂直距離不足一公里,新老城擁有共同的公共活動區域。不會像有的城市新城離老城太遠,出現那種老城容不下、新城無力去的難堪。
根據目前延安新區規劃,按北區一期工程對外公布的造地投資推算,延安新區10余萬畝的造地投資將接近400億元,如果加上山體居民安居、相關市政設施配套建設改造及未來新城景觀建設等,建城的投資至少在千億元以上。還有人指出“削山造城”的財政風險。
負責新區工程建設的薛延江表示,目前,削山造地每畝的成本約為32萬元,若把后續的城市配套成本加起來,每畝地也就是70萬-90萬元,老城區的土地成本中往往有拆遷成本,算下來,新區的土地成本相比可能還低些,延安地價一般在每畝二三百萬元,所以,新城建設中資金平衡沒有任何問題。
當地一位學者指出,根據測算,預計造地獲得的經濟效益為50萬-100萬元/畝,“僅一期工程就可能產生75億-150億元的直接收益”。
“不能簡單地認為延安‘削山造城’就是政績工程。”延安大學管理學院一位教授指出,這些年來,中西部與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差距在縮小,但城市化差距卻在拉大。目前中西部城市化發展處于高速增長期,“讓中西部慢下來,很難”。
得益于石油產業,2011年延安市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達到東部地區中等水平,城鄉收入水平已走到陜西省前列。按照延安市城市總體規劃,2020年延安城市人口將達到80萬人,2030年將達到100萬人。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研究城市經濟問題的學者之一,長安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王圣學表示,城市化進程中應有充足競爭力的產業和實體經濟來支撐。城市管理者避免人為拉大城市骨架,搞“大規劃”的造城運動,應樹立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的理念。
除了石油外,由于缺乏多樣性實體經濟的支撐,城市人口擴張不足,有當地學者認為,實踐大體量“削山造城”規劃,雖然不能一概否定,問題在于,這類新城的效率和收益率都會遞減,最后很難達到預期的發展邏輯。
編輯:q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