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大學校園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一方面,大學優美的校園環境、古典漂亮的建筑,裝點著城市的美麗。另一方面,大學校園因占地面積一般比較大,它的建筑規劃、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將對城市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
國內外高校一般均位于城市市區或郊區。高校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城市人口、科技服務業、商業、旅游業的發展,并使高校周邊房產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引來市民前來居住,從而促進了新城區建設。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高校校園向四周拓展,逐步發展成為以高校為核心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城區,如英國的牛津大學城、劍橋大學城。在美國,波士頓市是著名的大學城,共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波士頓大學等50多所高校,在校生數占全市人口的20%以上。
大學建在城區、校園社區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特點。計劃經濟體制下,每個高校的人、財、物均由學校統一集中管理,形成了“一校一戶辦后勤,校校后勤辦社會”的局面,從而使高校逐步辦起了“小而全”的后勤配套服務體系。校園與城市社區沒有兩樣。
據統計,1981年我國704所普通高校有校舍4541萬平方米,到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占地面積1520.56百萬平方米(不包括民辦、成人高校等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校園面積的迅速擴張,直接推動了城市發展,特別是地級城市城區的發展。2000—2007年,東部、中部、西部地級城市普通高校數分別由185、177、103所增加到369、329、226所。地方不僅新辦學校,還吸引大城市高校來辦學。例如,廣州大學城位于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由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10所高校組成,規劃面積43.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40萬人。截至2007年,包括島上原居民4萬人,大學城人口已達30萬人,相當于一個中型城市人口。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287個,城區面積17.87萬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4.01萬平方公里。由于絕大多數高校均建在地級及以上城市,那么可以估算,2010年全國各類高校占地面積占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比例達到3.9%。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
健康規劃:英國綠色基礎設施(GI)規劃原則
親近大自然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舉足輕重。城鄉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在英國,積極應用規劃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逐漸成為規劃機構及各類自然保護團體的【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