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城市印記:誰的城市,誰的生活?
從北京暴雨到追問PM2.5,再到四川什邡、浙江寧波等地因PX項目帶來的生活保衛戰,再從蘇州"秋褲門"到沈陽"大鐵環"……城市,在這一年間,折射著普通人對生活的憧憬,也揭開了時代的一個個病灶。
開欄語
又到一年換歲時。2012于中國,注定是深深銘刻入歷史的一年。從年初的全國兩會到深秋舉世矚目的"十八大";從洗刷人心的北京大雨到波折重重的什邡抗爭;從王立軍事件到歲末的網絡反腐浪潮;從韓寒方舟子之爭到泥沙俱下的各種社會思潮;從任建宇案再次引發的廢除勞教呼聲,到占海特爭取異地高考權利的網上吶喊……這是一個充滿糾結與彷徨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年代,轉型大船行進至此,改革大業行進到此,徘徊中的前進,桎梏下的努力,都是如此動人的風景。
本報評論部沿襲"沉思2011"的路徑,于今日和讀者諸君一起,回望品味過去的一年,只為了給將來的道路上,點起一星理性的燈盞。
2012城市大事記
(不完全)
2月29日,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發布。歷時4年修改后,PM2.5終于寫入"國標",納入各省市強制監測范疇。
4月1日,北京27歲的楊二敬因人行道突然塌陷而墜落熱水坑中,全身99%深度燙傷,昏迷了9天后去世。
7月2日,因擔心鉬銅項目污染,四川什邡當地部分群眾到市委、市政府聚集。當地政府后宣布暫停項目工程。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79人罹難。
7月26日,江蘇啟東民眾抵制造紙廠排污。事后,當地宣布永久性取消該工程。
9月,蘇州地標建筑"東方之門"被網友調侃為"秋褲門"。11月,沈陽斥資億元、用鋼3000噸,建50層樓高的"生命之環"。
10月底,浙江鎮海PX項目引發民眾的恐慌,不少民眾采取靜坐、拉橫幅、散發傳單、堵路、阻斷交通等方式向當地政府表達不滿。12月,15歲的非滬籍女生占海特因不肯妥協返鄉讀書而輟學在家,在微博上高調爭取異地高考權利,與滬籍人士就異地高考"約辯"。
12月24日,據《新京報》報道,曾遭遇抵制的大連PX項目,悄無聲息地復產已近一年,環評報告仍未公開。
城市是人類的創造,也是公共記憶的承載與參照。2012年的中國城市,發生了太多的事,相對于城市的快速發展,民眾生活便利度、幸福感提升,那些無論是看得見的災難,還是一場場基于保衛生活而引發的公民抗爭,都更容易銘刻在這個轉型時期的中國記憶中。我們生活在城市,這是家國情懷連接之處。
回首2012,從街頭行人掉進"陷阱"的頻發,到北京暴雨洗刷出的城市現代化短板,從繼續追問PM2.5,到四川什邡、江蘇啟東、浙江寧波等各地因PX項目帶來的生活保衛戰,再從蘇州"秋褲門"到沈陽"大鐵環",再到年底時100多個城市將"幸福"作為城市施政目標……
城市,在這一年間,折射著普通人對生活的憧憬,也揭開了時代的一個個病灶。
陌生社會與風險城市
春花尚未完全綻放的四月,北京街頭,年僅27歲的楊二敬,因路面突然塌陷墜入熱水坑被嚴重燙傷,醫治無效離世,留下11個月大的男孩,同時也留下了"生命怎能這樣死于隨機"的詰問。而此后,8月9日至8月17日,哈爾濱8天時間7起坍塌事故,2死2傷、2車墜坑;8月14日,大連一名18歲的學生掉入人行路上的塌陷處……
這一年,多地發生路人跌進馬路"陷阱"受傷甚至死亡的事件,引起人們質問:熟悉的城市為何變得如此沒有安全感?
歲末,當我們再次回首這些事件時,發現那些細小疏漏中可能蘊藏著巨大的公共安全與社會風險。當高速發展的城市,遇到公共設施變身"公共陷阱"的悲劇,個體的安全也將受到巨大的威脅。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數十人罹難,或死于溺水、雷擊,或死于房屋倒塌、高空墜物,或死于創傷性休克。城市里的人們,不再有"看海"的心境,廣渠門橋下,頭骨撞碎的車主丁志健之死,是對城市管理者失職最沉痛的拷問。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而北京一場暴雨,不僅沖刷出了城市短板,更映照出了城市管理中慣有邏輯的丑陋:涉水熄火車輛仍被貼罰單,機場高速堅持向半淹的車輛收通行費,氣象局副局長則說手機發預警信息還有技術障礙。
與此同時,在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缺失的前提下,公民自發聯合起來,努力撫慰著暴雨帶給城市的創傷。152名農民工在京港澳高速南崗洼路段用救生圈和麻繩救出上百名被困者,"望京愛心車隊"打著雙閃自發去首都機場免費接人,許多商家免費為受災者提供食宿。
北京暴雨帶來了一場人性的洗禮,也讓人們看到,在一個風險城市,雖然人們之間彼此陌生,卻利益攸關。無可辯駁的是,城市規劃、災害預警等方面工作的疏漏,意味著政府未能盡到事前預防的責任;交通疏導等各項應急措施的不力,意味著政府沒有很好履行回應的責任。除了落后的地下排水系統亟須改變外,更需提高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面對災難的應急能力;相比地下的不暢,更需保證地上秩序的暢通有效,將城市現代化的方向向著安全扭去。
說到底,構建一個可以彌補地下排水之殤、降低天災危害的城市秩序,無關技術,無關資金,關乎發展理念。正如有網友所言:我們都是風險時代的乘客,不安全抵達終點,我們就不能輕言勝利,就沒法坦然。
那些基于生活的抗爭
2012,PM2.5這一原本陌生的專業術語,成了大眾口中的熱詞。只因它與我們每個人的呼吸相關。或許此刻窗外還是跟去年別無二致的灰霾,但在公眾持續的追問下,各地將PM2.5的監測設施逐步普及,監測數據逐步公開,如果說PM2.5是公眾倒逼公共管理者注重城市生活質量的話,那么今年各地因PX項目上演的城市生活保衛戰,更是這種倒逼力量的體現。
從四川什邡的鉬銅項目,到江蘇啟東的制紙排海工程項目,再到寧波的PX項目。2012年,生活充滿了抗爭。11月12日,環保部部長針對多起群體事件回應稱,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環境問題,這是規律。
而這一年來,那些基于生活的抗爭,并不認為這個規律是不可觸摸和難以改變的。一場場捍衛生活權利的公共環境事情不斷上演,一座座城市的環保訴求,質問著到底誰來決定我們的生活?是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政績和利益,還是繁榮之外的安全和健康?人們已經意識到,科學環保的經濟發展其實并非宏圖大愿,而和我們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它其實很普通,就是人們爭取新鮮空氣、藍天和白云的權利。那些基于環保問題而起的維權行動背后,是公民意識的覺醒,更是具體的生活危機意識的不可延誤--至少在吃飯、睡覺之余,人們要思考,我吃進嘴里的,吸進肺里的,是否足夠干凈、足夠清潔。
不論是PM2.5,還是抵制PX項目,背后都是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不可逆轉的前提下,我們往往過于追求光鮮的外表,缺少對城市里真實生活的細致關懷,過于追求城市形象和GDP發展,以至于在城市發展和城市治理當中留下了太多的盲點。
可以想見,這樣基于生活的抗爭,在未來仍將持續。
讓幸福成為城市"目標"
臨近年底,山東濟南市政府大樓,以造價40億元的亞洲第一單體建筑的"輝煌",又將公眾的目光拉回到權力擠壓下的城市公共空間當中來。而今年,蘇州"秋褲門"、沈陽"大鐵環"、周至縣的"香煙門",都在公眾的調侃和抨擊中,折射出了權力美學遭遇公民意識的尷尬。
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間,應該凝聚著這座城市的價值訴求和人文情感,就像學者馮驥才所說,一個城市的地標,應該像歷史人物一樣,經過時代考驗,能永久存留在人的心里。
因為,一座城市的舒適度不取決于外觀的鮮亮,而是取決于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是否舒適、安定,其權利是否受到法治化保障,其心靈是否能夠得到妥帖的安頓。好在,很多城市正從權力美學的誤區中逐步走了出來。
當一些城市用水泥錐驅趕農民工以獲得"秩序美"時,鄭州在發生農民工露宿被凍死的慘痛教訓后,為農民工提供了基本住宿的安置點,試圖提供救濟服務。但是農民工的不買賬,說明管理者離他們的實際生活需求還有一段需要俯身體察的距離。
于是,城市居民的"幸福"正成為諸多地方城市的施政目標。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全國至少18個省(市、區)明確提出了"幸福"的概念,100多個城市提出建設"幸福城市"。
可我們看到,各地把幸福分解成各個因素,客觀指標分為,健康與基本生存福利、經濟福利、政治福利、社會福利、文化福利、環境福利等內容;而主觀指標則有人際適應、家庭氛圍、社會信心、目標價值等10項體驗。
涵蓋比較全面的幸福指標,正是對當下社會公眾對幸福渴求的積極回應。而在追求幸福的施政目標過程中,當政者應當完成幸福所具備的前提條件--我們是否被公平公正地置身于這樣一種和諧文明有序的社會架構之中:財富品質純潔、正義暢行無阻、制度救濟得力……這是民眾的期待,也是各個城市努力發展的方向。
為什么,我們的每座城市都擁有豪邁壯觀的藍圖,但卻始終難以逃脫千城一面的命運?我們必須反思--誰的城市,誰的生活?
我們要知道,城市的發展,必須從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出發;城市的建設,必須回歸到人的生活。城市的進步,必須體現在那些細微的事物當中,體現在潛在的生活環境當中;城市的文明,必須為居民的幸福感兜底。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